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不必恐慌——基孔肯雅热

6月22日

None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年分离到病毒。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实验室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本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的活动有关。  本病的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  1.发热: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一般发热1~7天即可退热,有的病人约3天后再次出现较轻微发热(双峰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  2.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  3.关节疼痛: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不能活动。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发热期应卧床休息,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采取防蚊隔离措施。体温恢复正常,隔离期已满(病程大于5天)。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  基孔肯雅热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传染源。尽量就地治疗,以减少传播机会。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5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  2.切断传播途径。病室中应有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备。消灭蚊虫和清除蚊虫孳生地。  基孔肯雅热在临床上很难同登革热区分,只有实验室检查才能鉴别。基孔肯雅热临床诊断不难,关键是要知道当地的流行病资料和对此病的认识。  不必恐慌——基孔肯雅热,因为此病的诊断不难,治疗简单,预后一般良好。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