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慢性胃扭转

6月22日

None

  随着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发现的胃扭转病例逐渐增多,引起了临床上的日益重视。胃扭转依据病程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扭转,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发生胃扭转后有临床症状或功能障碍,反复发生胃扭转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开腹及腹腔镜两种手术方式。现报告我科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慢性胃扭转1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患者为39岁女性,身高161cm,体重74kg。病史2年,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感、饱胀、嗳气、纳差,进食后加重,口服胃药可缓解,症状反复发作。入院前一月症状加重,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大弯向上翻转突起呈弧形,胃小弯凹面向下,诊为急性胃扭转,在胃镜下行胃扭转复位术。胃镜复位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上消化道造影仍显示胃扭转。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诊为器官轴性胃扭转,无隔疝、消化道肿瘤、食管裂孔疝、巨大胃溃疡等异常情况。
  2.手术方法:全身麻醉下患者取头高足低30°仰卧位。脐上缘纵切口1cm,插入气腹针,建立CO
2
 气腹, 插入腹腔镜探查明确诊断。探查发现胃沿纵轴向转位约120°,胃周韧带松弛,大小弯系膜均松弛,膈肌未见异常。将胃复位后用不可吸收缝线在小弯侧折叠缝合3针,紧缩小弯侧肝胃韧带。继而在Hills角及胃底,胃体大弯侧系膜分别与左肝三角韧带、左侧腹和左前腹壁的壁层腹膜缝合5针,将气腹压力降至10mmHg,镜下打结予以固定。手术时间70分钟,出血不足10ml。
结果 
  术后第2日开始进流质饮食,到第4日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上腹不适、腹胀、嗳气等症状消失,于术后第5日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胃位置正常,第7日出院。随访5个月,无复发。
讨论
  胃因异常旋转致形态发生变化(如大弯向上、小弯向下、幽门旋向脊柱左侧等)称为胃扭转。从解剖学角度分器官轴型、系膜轴型和混合型。器官轴型扭转沿贲门与幽门纵轴线扭转,系膜轴型胃扭转为大网膜与小网膜之间的轴心(即以胃大、小弯中点连线为轴)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旋转,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特点。按扭转部分的范围和扭转角度分为完全性(扭转180°或以上)和不完全性扭转(扭转小于180°) 。原发胃扭转不常见, 仅有30% 作为原发病出现,多数继发于食管旁疝、创伤性横膈疝、腹部束带或粘连,当扭转超过180°可发生胃梗阻或绞窄。胃扭转主要见于老年人, 少数也发生在儿童和青年人, 死亡率达30%~50% , 主要死因是绞窄、坏死、穿孔和低血容量性休克。
  胃周韧带松弛是造成胃扭转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食管裂孔旁疝、膈肌损伤、膈肌膨隆、胃溃疡、胃肿瘤、膈神经损伤致膈肌麻痹、腹腔增大脏器的压迫、以及腹腔内粘连等诱因与胃周悬韧带松弛合并存在导致胃扭转。辅助检查以钡餐检查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诊断率最高。非手术治疗包括手法复位或胃镜下复位等。但若经内科治疗仍反复发作的慢性胃扭转,则应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不仅可消除症状,且可预防一旦急性发作绞窄所致的生命危险。行胃扭转手术时,应仔细检查引起胃扭转的原因,如因粘连则予以分离切断,因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则行胃切除及肿瘤根治术,因膈疝、内疝、腹壁疝所致者,则复位后行疝修补术,因胃周韧带松弛所致慢性复发性胃扭转,在复位后行胃固定术。Teague报道自1996年以来胃扭转的手术治疗多采用腹腔镜方式,且已经证明不仅安全有效,而且适用于急、慢性胃扭转。
  我们认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慢性胃扭转只要病例选择适当,术中注意查排除胃溃疡病、胃癌、食管裂孔疝、膈疝等病因,不仅具有腹壁创伤小的美容优点,而且较常规剖腹探查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且疗效确切,远期并发症少。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