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脂肪栓塞综合征?
6月22日
None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骨折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多见于长骨干骨折后,尤其是大腿部骨折时。骨髓内脂肪可由骨折断端破裂的血管侵入血流,形成脂肪栓子,造成器官及组织的脂肪栓塞。一旦发生这种并发症,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出血,严重时可因肺栓塞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故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应警惕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具体地说,对于骨折部位应进行固定,防止骨髓脂肪不断进入血流,同时对疑有此综合征的患者,应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如吸氧,有条件时可行高压氧治疗。自1882年Zenker首次从严重外伤死亡病例肺血管床发现脂肪小滴和1887年Bergmen首次临床诊断脂肪栓塞以来,虽然已经一个世纪,并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但因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病例来势凶猛,发病急骤,甚至在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即很快死亡,有的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死后尸检发现。脂肪栓子的来源,目前仍未取得统一的看法,主要有机械学说和化学毒素学说。由于骨髓内含有大量血管及脂肪,又处于坚硬的骨壳内,这是骨折后脂肪小滴进入静脉发生脂肪栓塞的诱因。Gauss推论骨髓内压增高,能促使脂肪进入断裂的静脉。临床上由于骨折端移动,局部组织内压力的变化,手法整复、手术及其他因素,均可使脂肪栓子进入血液循环。脂肪栓子在血液循环中去向有三,即:①直径小于7~20μm者可通过肺血管进入体循环;②被肺泡上皮细胞吞噬后脱落肺中,由痰排出;③直径大的栓子停留在肺血管床内,在脂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并逐步消失。Sevitt认为脂肪栓的致病作用在于对小血管的机械阻塞。Pettier认为脂肪栓对血管的机械阻塞固然可以致病,但更主要的是脂肪栓对血管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