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4个步骤走出“过度养育”,带娃明明可以更轻松

7月13日

kids always fight,they have to deal with that

这次去德国出差,出差完毕之后我休假去瑞士和家人汇合,带着孩子在欧洲玩了一周。陪小胖在蒙特勒一个室外游乐场玩的时候,全程目睹了这样一幕:

有个小姑娘看起来年纪不到3岁,是特别厉害的那种,她在滑梯上和另外一个小姑娘起冲突,要往那个小姑娘身上扔木屑(欧洲很多户外游乐场地面铺的都是木屑),那个小姑娘推了她一下跑开了,结果没一会,这个很厉害的小姑娘又和另外一个卷头发的男孩发生了冲突,那个男孩看起来要更大一些,3岁左右

他们两个貌似交谈了几句,结果小姑娘一言不合抓起地上的木屑就从男孩头上撒了下去。男孩哭着跑开,来到爸妈坐的椅子那里。

我很好奇他父母怎么处理这个情况,因为在中国通常家长会带着被欺负的孩子找欺负人的小孩讨说法,最后孩子的冲突就会演变为家长的冲突。

卷头发爸妈看着孩子哭着跑来,以及孩子满头和满身的木屑,安慰了他几句,然后给孩子脱掉上衣,把头发上和身上粘的木屑拍打下来,弄掉木屑,让孩子又继续去玩了。

春雨医生

父母两人全程坐在椅子上都没有起身,看起来非常淡定的样子,我就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到他们的处理方式,就和他们聊天,问到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孩子父亲说:kids always fight,they have to deal with that.意思是孩子们玩的时候总是会起冲突的,他们要学会自己处理,除非是霸凌,不然家长不会替他过分处理社交冲突。

除了这件事情,在欧洲经常能看到爸妈带着3、4个孩子出来玩,通常都是大的带小的,7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背着大包,拉着行李,还要牵着弟弟或妹妹的手。下图就是一个哥哥回头在招呼弟弟跟上自己。

春雨医生

带着几个孩子出门的父母看起来也没有心力憔悴的样子,他们聊天说笑,因为孩子们大都很独立,有自我照顾的能力。

2

但是在国内情况就不一样了,即使是在游乐场玩,也一定有一个追在孩子身后喂水的妈妈或者老人。除了追在孩子身后喂水,他们还承担着排查危险以及“外交”发言人的角色,比如地上有泥小心摔倒;孩子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会督促“你快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啊”,去玩了起了冲突又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替孩子处理问题,等等。

在国内,很少有家长能够淡定的坐在游乐场周边的椅子上,和朋友聊天说笑,大家需要眼睛全程追踪孩子的行迹,偶尔刷个手机都有负罪感,感觉别人会说自己不是称职的妈妈。

我在一个7岁以上孩子的夏令营群里,家长最爱嘱咐老师的问题是:“我孩子不爱喝水,一定让他多喝水”,“老师,我孩子不爱吃早餐,一定让他多吃早餐”等等这些理论上孩子早应该掌握的生活技能。

《给孩子软实力》的作者莱文说:孩子生活中潜伏的最大危害,并不是街上有陌生人从天而降之类的偶然事件,而是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结果导致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莱文说有2种可能造成心理伤害的过度养育方式分别是:一是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二是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就像上面讲的,对于一个大孩子来讲,追着喂水喂饭,就属于典型的“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而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比如咱们原来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比“社交障碍”更可怕的是, 爸妈觉得你有“社交障碍”》,3岁左右的孩子应该学习去处理比较小的社交冲突,或者收拾自己的房间等等,这些自己几乎可以做到的事情,家长就不要过度干预,而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3

对应以上两条,如果你发现了自己已经有过度养育的迹象,那尝试着按照以下4个步骤做一些改变吧。

•第一步:我们为你做这件事情。

•第二步:我们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我们看着你做。

•第四步:你独立完成。

比如收拾玩具和房间,孩子很小的时候,可以替他们收拾;等2-3岁,就可以让孩子加入进来一起收拾;孩子再大一点,让他们自己去做,给玩具分类的时候,家长只需要提供一下指导,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孩子独立完成这件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放弃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比如让孩子收拾房间的时候,不要想“我自己10分钟就做完的事情,让他做得弄一个多小时,算了,还是自己做吧”。

或者看到孩子归类没有归好,就把孩子收拾的东西重新在做一遍,如果第二天孩子去房间,发现房间比自己昨天收拾的干净整洁,他心里要么觉得丧气,要么觉得反正有爸妈帮忙,我就不做了

。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等下一次一起收拾玩具的时候,告诉他们,如果什么东西放到什么地方,这样找的时候更加容易,给他们指导,而不是直接上来就做。

很多时候带孩子觉得心累,不仅是因为孩子和大人脑回路不一样,也是因为家长做的太多,而孩子做的太少。我们都不敢让孩子走到承担后果的那一步,在结果发生之前就急于出手,所以心神疲惫。但或许,试着放手,去改变过度养育的状态,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很好的找到自我的方式。

END

罗罗有话说:

上周大家提意见,说最近都没看到Danny了,希望她多分享。因为我二胎孕反比较严重,所以考察产品的任务我们就进行了分工,前些天我每周在办公室过几十个产品,Danny在欧洲跑了很多工厂和品牌。我知道很多孩子长大的老朋友,继续关注公号,是为了等咱们推荐产品开团,所以选品一直都是团队非常花精力,重中之重的任务。快两个月没开团,仅仅因为我坚持不降低标准的情况下,选出满意的品太难。

不过现在大家也在跟我提意见,过度高标准要选自己全方位满意,对所有人都尽可能刚需、有很多利用率的产品,会不会有点儿像家长过度养娃,放手一些反倒更好。所以,未来一些进入初选的产品,会通过朋友圈小范围的征求大家意见,或者少量进货后圈内好友和我一起体验,通过反馈的满意度,更多元的标准尝试进行一些选品,而非我自己满意这一个角度。

反正日子很长,各种形式和方法,咱们一起摸索着前行吧,养娃这样,选品亦然。

回到Danny的文,《给孩子软实力》这本书我看的时候也有句话印象比较深刻,莱文说:过度养育会剥夺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获取经验的机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去表现创造力、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应对技巧以及形成抗挫力,没有机会探索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更无从了解自己是谁。

我特别同意这个看法。六六上小学之前,我也经常带着她出国旅行,发现欧洲的孩子有极强的自我照顾的能力,这和他们的父母放手让他们在一定限度内去尝试、去失败,以及感受做的更好有直接关系,孩子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了独立,父母在让孩子做事的过程中找回自己的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图片来源:123RF图库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