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播会让人吃得更多?不一定,但一定会让我点更多外卖
12月15日
下次点外卖之前,还是不要看吃播了。
作者 | 文小宁
“这个人怎么老在朋友圈发招被试的小广告,莫不是一个心理学狗吧?”
“易烊千玺跳街舞的样子也太帅了吧,会跳街舞的男孩子都好帅哦~”
“木下居然吃了100串烤肉!emmm…我胃口不大我就点个30串当夜宵吧”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经历过以上这些内心戏呢?乍一看,这些推理也没有什么问题嘛,甚至还有理有据的。但其实,它们都属于决策判断中常见的启发式判断。
在这里,启发式判断指的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常常忽略事实,依据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对事件进行判断,而不是系统性地、有步骤地去解决问题[1]。
有的时候,启发式判断能够让我们在复杂的情境中快速地做出判断和决策,但有时候它也会造成决策偏差,带来精神和肉体的双倍伤害。
今天,学堂君就带大家品一品这些常见的启发式判断。
一、代表性启发判断
“转系过来的这个男生眉清目秀肌肉发达衣品超好,不仅擅长摄影和羽毛球,还知道枫叶色和南瓜色的差别!好的我知道了……他应该喜欢男生。”
hey这位盆友,代表性启发判断了解一下?
Tversky和Kahneman认为,人们通常会根据一个事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其范畴,或者该事例在多大程度上与该范畴相似来进行分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代表性启发判断[1]。
比如,学堂君现在告诉你,小明同学的爸爸对散文诗歌充满兴趣,平时有事没事就喜欢去艺术博物馆走一走,那么你认为小明的爸爸更可能是一个司机还是一个古典文学研究者呢?
根据上面的描述,大多数人都会猜测小明的爸爸是一位古典文学研究者。毕竟,和司机相比,学堂君对于小明爸爸的描述更加符合古典文学学者的形象气质。但是在我们下结论之前,却总会忘记考虑一个关键信息——基础比率,即这种职业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在我们根据描述的内容而推断小明他爸是一位古典文学研究者之前,我们却忽视了,在这个世界上,司机要比古典文学研究者多得多[2]。
为了进一步探究基础比率对于人们决策判断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操纵人们对于基础比率的认识。在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参与者他们对100名成功人士进行了访谈测试,并依此对每个人进行了简要的描述概括。
为了操纵基础比率,研究者将参与者分成了两组,一组被告知在这100名成功人士中有70名工程师和30名律师;一组被告知在这100名成功人士中有30名工程师和70名律师。接着,研究者会从对这些成功人士的描述中抽取一些让参与者判断该描述所对应的人有多大可能性是工程师。
这些描述中,有部分包含着律师职业特征,也有部分包含着工程师职业特征的。结果发现,参与者的可能性判断是基于特征与职业的相似性程度评分,而不受事先基础比率的影响。也就是说不管参与者事先被告知这100个人中律师和工程师的比率是多少,他们最后的判断结果都只受到了相似性程度的影响[1]。
二、易得性启发
“读书有什么用啊,村里高中毕业就去北京打工的王二,如今已经在二环内承包了十亩地了!”
相信在诸君的生活或者朋友圈里,总是会流传着一个关于“王二辍学打工三年,摇身一变房产大亨”之类的故事。这种故事不仅会让读书无用论者更加嚣张,同时也给文献读不完paper写不出的脱发少年少女心头一击。对此,学堂君很想说:大家不要被易得性启发给套路了!
Tversky和Kahneman认为,在判断事件发生频率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根据事情容易回忆的程度来进行一个概率的判断,也就是所谓的易得性启发[1]。
比如,如果你们宿舍除了你以外,其他人都已经有了你侬我侬的另一半,那么你就很容易认为:这个世界难道就只剩我一个单身黄金汉了吗??但其实走出宿舍,你就会发现,对面宿舍可能也有四只嗷嗷待哺的单身贵族。
受易得性启发蒙蔽,我们很容易片面性地去看待问题。比如,如果昨天你刚好和爸妈大吵了一架,那么此时此刻你就更可能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原生家庭支离破碎、缺乏父母支持关爱的人。却忽视了你也曾经和他们围坐在一起,看着肥皂剧嗑着瓜子欢声大笑其乐融融。
三、锚定与调整启发
深夜了,又到了一天中最美妙的食光!点开微博为今天的夜宵找找灵感吧:“就在刚刚,某大胃王一口气吃了8斤牛排盖饭、4斤铜锣烧、20斤西瓜和100串烤鸡爪!”
于是本来1份牛排盖饭就能吃饱的你,又在饿了么追加了30串烤鸡爪。
像这种,将先前呈现的数字信息作为锚进行参照,上下调整判断的方法,就是锚定与调整启发[3]。
比如,如果学堂君先问小明:“希特勒是9岁以前去世的还是9岁以后去世的?”,然后再接着问他“希特勒活了多少岁?”。而对小华的问题则是“希特勒是140岁以前去世的还是140岁以后去世的?”,然后再接着问他“希特勒活了多少岁?”。如果小明和小华事先都并不知道正确答案,那么,小华对希特勒实际寿命的判断很可能就会高于小明的判断。
除了数字锚对于数字判断的影响以外,社会心理学家发现,非数字情境中进行判断的时候也会出现锚定调整现象。
比如,我们在对别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很可能以自己的态度和特征作为出发点,也就是锚。举个例子,学堂君特别讨厌吃香菜,可以说是闻到香菜的味道都会战栗不止,所以学堂君之前也觉得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反香菜党,或者说香菜就是一个不招待见的小妖精。因此,当目睹了小伙伴在火锅里以盘为单位涮香菜的时候,学堂君简直要原地升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要怎样才能避免中了这些启发式判断的招呢?是不是以后做决策判断的时候多动动脑子就行了?学堂君非常遗憾地告诉你,启发式判断偏差和你动不动脑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甚至可以说,有些启发判断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动了脑子,才会掉进陷阱。比如锚定与调整启发,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动了脑子以后认为锚值太过极端,才会动脑子去调整。但在缺乏实际知识经验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调整多少才合适,因此只能借助先前呈现过的极端锚值作为一个起调值。结果就是我们调整后的结果,会比没有锚的情况下,更加偏向这个极端的锚。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消除启发式判断中的偏差,但是当我们更多地去了解这种潜在的偏差以后,我们在以后的决策判断中就会对自己可能犯的错误更加警惕,并且在犯了错误以后也能够明白自己怎么就中招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