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那些目睹家暴的孩子,长大会怎么样?

11月24日

救救家暴家庭的孩子。

一个小男孩抱着一只黄鸭子玩具回家,他还没进门就听见爸爸的怒吼声。

推开门后,惊恐地看到整张脸发红的爸爸,拎起酒瓶砸在妈妈脸上,绿色的玻璃瓶在跟妈妈的脸撞击时破裂,他看见妈妈身子晃了晃,就像路边被风摇晃的小树,没倒,但妈妈刺耳的尖叫声让他浑身起鸡皮疙瘩……

玻璃碎片刺进了妈妈的脸,渗出的血沿着脸,流到下巴,再流到地上。那一瞬间,他紧紧拽着手里的黄鸭子玩具,似乎喘不过气来。他清晰地记得,他当天刚过完4岁生日。

30年后,当年的小男孩长大,他说自己有种“怪病”——每次看到酒瓶,就想拎起来砸在别人脸上的冲动。

甚至有一次,他在看到自己的新生儿子喝奶安静地睡着后,冷不防看到老父亲在饭桌上喝了一半的酒瓶,突然就想拎起来……虽然这种冲动转瞬即逝,但他却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了,那可是他刚初生的还没几天的儿子!

当一个年幼的孩子经常目睹家暴,这个孩子会有心理阴影。

其实家庭暴力一点儿也不少见,2018年司法数据研究院公布了一组数据:夫妻离婚的原因,其中家庭暴力占14.86%。除此之外,家庭暴力的类型也有分类:

目睹爸爸打妈妈,会对孩子有什么危害?

在父母的家暴过程中,家庭气氛压抑,有摔打物品、辱骂和殴打肢体的细节。父母们常常担忧孩子观看暴力动画片,可这些父母却经常“现场直播”。

专门研究家庭暴力的知名心理学家Steven Stosny说过,一个看到母亲被殴打受虐待的孩子,比孩子自己被殴打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大,有家暴的家庭,毫无疑问对孩子来说是个悲剧。

那些长期目睹家暴的孩子,最明显的,他们会在下面三方面有缺陷:

1、孩子的专注力差

经常目睹爸爸打妈妈,家庭关系紧张,这些孩子也容易陷入情绪紧张,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在这方面,英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瓦尔什等人曾经有过专门的研究。他们召集了一群幼龄期经历过家庭暴力的被试,扫描他们的大脑,最终发现,那些小时候有家暴经历的人,小脑普遍比同龄人小。

小脑有什么功能呢?跟一个人的注意力、语言等认知功能相关,也与情绪调控有关。

多年前,曾经有个校长跟我说了一个这样的规律——凡是家庭不幸福的夫妻,他们的孩子总会有这或那的问题。他给我举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专注力很糟糕,常常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唱歌或乱走。

有一次在上课时跑到课室后面揍打别的同学,致对方掉了一颗门牙。放学时被对方的爷爷拦住摔打致颅脑重伤。

后来所有人都难过地发现,这个专注力糟糕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失业,妈妈为了养家打两份工,却经常被孩子的爸爸用皮带抽打,从不敢穿短袖衣服……

2、孩子的情绪自控力差

我在上面说过,长期目睹家暴的孩子,他们的小脑发育不如同龄人,影响一个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所以,长期目睹家暴的孩子,他们的情绪自控力也会比较差。

除此之外,认知心理学家Douglas T. Kenrick也曾经说过,感情不好的父母,孩子的成长容易进入“快策略”。

啥是“快策略”?见到曲奇饼干,你别奢望他们能等待15分钟,早恋早育也常常是这些孩子的宿命,情绪自控力差更是很常见。

3、孩子容易有攻击和暴力行为

我们常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当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进行暴力的“现场直播”,对孩子来说会是最高效的“反面亲子教材”,爸爸打妈妈的行为瞬间就被孩子学会,说不定你一转身,他们就场景重现,殴打别的小朋友、他们的小宠物,甚至是玩具。

正如波士顿精神病学家Bessel van der Kolk说,童年时期孩子经常目睹暴力,由于他们经常处于高压状态,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随时反击的行为模式。简言之,孩子经常目睹家庭暴力,他们的孩子也轻易地学会暴力。

一个有利于减少家暴的奇趣研究

为啥会这样?家暴行为一般是情绪冲动下的行为,就像右利手的人用右手吃饭那样“习惯”,当他们专注于做一些不太习惯的行为,反而提高了自控力,能帮助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所以,那些经常忍不住家暴的爸爸们,建议他们经常做一些困难和不习惯的事情,或参加健康的需要专注力的运动,比如徒手攀岩、极地登山,甚至是乒乓球运动,都有助于家庭和谐。

最好的爱情,不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是一杯温水,给人带来永恒的温暖。这种温暖,你的孩子也需要!请停止家暴!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