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21岁小伙被送进ICU,都是水果晚餐惹的祸?

11月7日

小伙真正的病因是糖尿病,而且可能是未被诊断的Ⅰ型糖尿病,而不是水果当晚餐

一个月全靠水果当晚餐 21岁小伙被送进ICU?

近日,一篇“一个月全靠水果当晚餐 21岁小伙被送进ICU”文章在网络热传。

文章似乎出于一片好意,向大家“警示”:水果虽好,却不能当饭吃。否则,会有麻烦,甚至有生命危险!

这不,一位21岁杭州小伙,一个月连续拿水果当晚饭,结果被送进了ICU,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差点送命。

看到此文,笔者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胡说八道嘛!健康人,吃再多水果,就是被撑死喽,也不会吃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连缺乏医学知识,但具备起码生活常识的网友也大惑不解:

“齐天大圣带着那么多徒子徒孙天天吃水果,那血糖得多高啊,想想就吓人!”

再看文章的格式,笔者起初还以为又是哪个营销号炮制的“科普”段子。

追踪查询发现,这篇文章还真的是钱江晚报2018年11月1日的“严肃”报道。

但是,从文章介绍的内容来看,是完全缺乏起码医学常识的记者编造医生的说辞,“歪”普医学知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是那个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只不过这次的背锅侠换成了水果

钱江晚报的报道说的明白,小伙的诊断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就是说,小伙真正的病因是糖尿病,而且应该是未被诊断的Ⅰ型糖尿病。只不过,这一次,“连续一个月拿水果当饭吃”被记者当成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作的诱因。

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今年年初,湖南郴州15岁少年同样是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进ICU,原因却被媒体归于“狂吃15包辣条导致的亚硝酸盐中毒”。

根据钱江晚报的报道称:

21岁小伙突发疾病被送进医院,表现为“头晕、口干、恶心”。经查“血糖含量达79.98mol/l,是正常人的10多倍。血液PH为7.05,呈较严重的酸性”。虽然缺乏第一优先需要检查的尿或血酮体指标,但也基本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标准。

报道引用重症监护室里的主任医师王灵聪的话,对疾病进行了一番解释:

“用水果替代晚餐,可能引起人体内的营养摄入不均匀,再加上小茅喜欢吃的水果,糖分含量十分高。每天晚上所摄入的糖分,远远高于一顿晚饭的摄入量。’王灵聪说,这样极度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就诱发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这段话很显然是记者炮制的。

因为,糖尿病是内分泌医生天天打交道的病种,酮症酸中毒也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作为专业医生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和处置必然烂熟于胸。

所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个诊断本身说的已经非常清楚,最根本原因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过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然而。“医生”却对糖尿病只字未提。

我们知道,对于没有糖尿病的健康人来说,就是吃再多的糖(比如,一次性吃下1市斤,即可供一般人24小时能量消耗的500克白糖),胰腺胰岛也及时快捷地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在短时间把升高的血糖“摆平”,不会发生任何问题。

另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虽然可以表现为血糖显著升高,但是血糖升高却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因此,即使真的吃大量水果摄入“远高于一二顿饭的糖”,也不构成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而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急症,发生到急性发作,常在几小时内,“一个月连续拿水果当晚饭”这种长期行为更不可能构成诱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顾名思义是发生在糖尿病病人的“酮症酸中毒”并发症。

意味着,这种情况只发生在糖尿病患者。

并且,通常只发生在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极少发生。

即使是在Ⅰ型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也是有原因的:

往往发生在未被诊断,因而没有被正确治疗管理的Ⅰ型糖尿病,这通常发生在儿童或年轻成人——酮症酸中毒经常是Ⅰ型糖尿病首次发作的形式。

或者,Ⅰ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被突然中断。

Ⅰ型糖尿病为什么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我们知道,葡萄糖是人体日常的主要燃料,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依赖于胰岛素才能进入细胞内。

当胰岛素缺乏时,糖不能进入细胞被利用,而积聚在血液内,导致血糖升高(约10%酮症酸中毒的血糖升高并不显著)。

但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能量需求却不能停止,只能动用储备能源,即分解脂肪。

过程跟饥饿时的脂肪动员一样:脂肪细胞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和甘油首先被运送到肝脏,在那里被分解成乙酸,然后进一步分解为酮体(包括乙酰乙酸酯和β-羟丁酸盐)。酮体从肝脏进入血液被转送到外周组织(特别是肌肉)作为能量物质利用,同时还可以产生丙酮。

由于突然发生葡萄糖利用的中断,很多组织并不能很快适应于利用酮体,因而让不断发出能源缺乏的信号来强化脂肪动员,这样就源源不断产生大量酮体。

产生的酮体除少部分随尿液排出体外,大部分积聚于血液。

酮体是酸性有毒物质,血液酮体大量集聚,浓度快速升高,就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高酮体浓度和高血糖产生渗透性利尿会造成脱水;并进一步引发电解质紊乱。这整个综合征就被称为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容易发生脑水肿,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为什么不是所有Ⅰ型糖尿病病人都发生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是只发生在某些情况下?

这是因为,即使是Ⅰ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破坏,产生胰岛素的减少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分泌的胰岛素可以维持基本需求,表现不出病态。这也是很多Ⅰ型糖尿病诊断容易被延误的原因。

只有在某些情况下,胰岛素产生和效应受到干扰,或者原本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被中断,胰岛素突发性不能满足需求时,才会诱发酮症酸中毒。

相关的诱因,主要包括:

疾病。感染,比如,肺炎和尿路感染等;或其他疾病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产生肾上腺素或皮质醇等激素,抵消了胰岛素的作用。

Ⅰ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治疗中断

其他诱因

·身体或情感创伤

·心脏病发作

·酒精或毒品滥用,尤其是可卡因

·某些外源性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和一些利尿剂。

可见,吃糖或者吃水果,根本不是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即使是在Ⅰ型糖尿病患者。

因而,钱江晚报报道将吃水果,而且是连续一个月吃水果当晚餐当成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完全是缺乏医学尝试的无稽之谈。

健康人即使吃再多水果也不会产生任何健康问题。相反,绝大多数吃水果的量都没有达到饮食指南规定的标准,多吃水果是一种健康饮食行为。

基于我们能吃下水果的量,和钱包的压力的双重限制,笔者一直秉持“水果蔬菜无上限”的主张。

很多人不敢多吃水果,主要是担心其中的糖。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一方面,糖并不是恶魔,我,恶魔本身就需要糖。我们需要限制的是只能带来“空能量”的添加糖,对水果中自然存在的糖根本不需要担心。

另一方面,即使是所谓高糖水果,所能提供的糖也很有限。比如,钱江晚报报道小伙以水果代晚餐,不过是“两根香蕉能抵一顿饭”的水平。

两根香蕉能含有多少糖呢?

不到30克,其中还包括约半数吸收较缓慢且不升高血糖的果糖。

抛开不能诱发酮症酸中毒不说,仅讨论香蕉中糖的问题。如果以24小时消耗2500千卡能量,其中55%为碳水化合物或糖,并平均分配到三餐中,那么一餐需要摄入的量约115克碳水化合物或糖。

如果全部能量都依赖于香蕉中的碳水化合物或糖,一顿饭的量需要208克,两顿饭就是416克。需要吃10或20根香蕉。——这是真得撑死的节奏。

可见,这次钱江晚报拿吃水果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背锅,被多种媒体传播,对公众产生严重误导。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报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严禁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