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肌肉记忆”真的是肌肉记住了我们要做的动作吗?

11月3日

这并不是因为你的肌肉记住了动作——而是大脑。

当我们长期练习一个动作,比如骑自行车,熟练之后,你就很难再忘掉怎么骑了,即使十年不骑,再次骑上自行车时,刚开始可能还有点生疏,但踩上几圈,感觉就回来了。

很多人把这种对动作发力的感觉叫做“肌肉记忆”,我们在健身训练时也会碰到这个现象,有训练经验的人停训一段时间后,重新训练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比未经训练的新手要快的多。

但这并不是因为你的肌肉记住了动作

——而是大脑。

肌肉是没有记忆功能的

我们身体对信息的加工和存储,有且只能发生在大脑(其实在运动层面,也包含了小脑,因为小脑收到大脑指令后,支配着身体运动,为行文方便,后文中统一用大脑概括),就肌肉的那么点结构,靠什么来储存记忆呢?

那我们所说的“肌肉记忆”,到底是什么?

是大脑记住了完成这个动作需要的所有信息!

神经元放多少电,肌纤维产生多少收缩,使关节弯曲折叠多少角度,各个肌肉谁先收缩谁先放松的先后顺序和间隔时间,等等,恰好能够满足完成这个动作所需要的需求。

如果把大脑比作电脑的话,你的每次动作练习,都是在向它输入一遍包含上述信息的数据,当这些数据不足以完成动作时,大脑会发出指令不断纠正我们的身体动作,直到获得完成这个动作的正确数据,而获得正确数据以后,再做这个动作时,大脑只需要让身体按照这套数据重复执行,这就是熟能生巧。

比如幼儿第一次学着用勺子吃饭,会把饭洒的到处都是,尽管提前老远就张大嘴巴,勺子还是对着鼻子直戳过去,然而他的反复练习,就是不断覆盖原有错误数据的过程,直到不用思考也能够“下意识”地把勺子顺利送进嘴里。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我在线下教学时碰到很多次这样的场景,学员说,老师,你说的我完全都懂,发力和顺序我都清楚,但是身体不听使唤。

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对身体还不够熟悉,这套数据还在“试错”的阶段,没有更好的办法,就两个字,多练。

之前在群里有人问力量举冠军何渭斌,要怎样才能像你一样蹲的那么好,何老师的搭档杨嘉辰老师回答说:

“因为他已经蹲了10万次,你才蹲了1万次”。

这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样的道理。

对于初学者来说,找肌肉发力的感觉是必要的,但对于训练动作本身,强调肌肉感觉完全是狗屁不通,你做深蹲时能想着一块一块肌肉发力的顺序和感觉吗?

背阔肌收紧,腹肌绷住,脚掌蹬地,股四头肌收缩伸膝,屁股和大腿后侧伸髋。。。

那就完了,你的深蹲一定做的很烂。

姚明投篮时会思考手臂手腕应该是多少角度,手指拨出去多少牛的力吗?

刘国梁挥乒乓球拍呢?

博尔特跑100米呢?

这套大脑协调指挥身体的系统,完全不需要在你做动作时主动意识地去思考和处理,这是我们从婴幼儿时就开始培养的执行模式,可以节约大脑的能量消耗,也能让你更快更准确地完成动作,现在你反过来去追求用意识去介入动作,这是不是开倒车?

你需要的是总体上感受重心与平衡,而不是某块具体肌肉的感觉。

练后思考总结,而不是训练中

那么训练就不应该思考了,像有些大师说的“一个字干就完了”吗?

不,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并不是说,要求你在训练过程里,用意识去干扰动作,而是在训练之外去思考和总结。

借助于视频、照片,还有回忆,你的动作做的顺不顺畅合不合理,大脑是可以主观评判的。

而在现代运动训练体系里面,已经总结出一套正确的动作模式,实际上如果你有过健身训练经历,会发现其中有些动作是别扭的,不自然的,比如硬拉。

从地上搬起一个重物,未经训练的人,总是习惯弯腰撅屁股去搬,而受过训练的人,会保持背部挺直然后蹲下去搬。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身体,总是倾向于调动更少的肌肉,更短的做功行程,通俗地说就是大脑很“懒”,它总是寻求更省力的发力模式,比如弯腰撅屁股搬东西,相比蹲下去搬,就是更省力的。

但是我们的身体结构比如关节,它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能够承担的负荷也是有上限的,这些“别扭”的动作模式,恰恰是被科学总结出在更安全的前提下,更高效的发力模式。

我日复一日地练习蹲拉推动作有好些年了,每一年我的动作都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那么在安全的前提下,改进我们的动作,让它更高效,就是思考对于打磨动作的价值。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