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痛苦的话,还应该努力吗?
10月9日
“想去上个瑜伽课,但是一天工作下来好累哦,我到底要不要咬咬牙去呢?”
“想去上个瑜伽课,但是一天工作下来好累哦,我到底要不要咬咬牙去呢?”
“朋友约我去个有趣的聚会,我想去但是又怕在聚会上谁都不认识,很尴尬……”
“好不容易放假了想读一本提升自我的书,但是又想去看新上映的电影享受下人生,该怎么办呢?”
以上的纠结,对于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来说,是不是很熟悉呢?说实话,这些都是我曾经经历、并且依然在经历的自我斗争。很长时间以来,我都陷于这样的困惑中:如果感到痛苦的话,还应该努力吗?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非常明白“对自己好一点”的重要性。如果我无视内心的痛苦,一味地强迫自己去做那些“看起来对成长有意义”的事情,可能很快我就会彻底的身心疲惫。
然而同时,我也明白,如果一直纵容自己的惰性、怯懦和犹豫,我也很有可能错过许多真正成长自我的机会。未来的我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可能会深深地懊悔着自己的一事无成,质问为何当初不咬咬牙,逼迫自己前进。
那么,什么时候该推自己一把,什么时候该放过自己一马?

其实,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纠结,也是我的许多来访者、朋友、家人的疑惑。说实话,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直到最近,我听到了一个 Podcast:Should I Keep Pushing Myself or Rest? 4 Simple Solutions by Dr. Ellen Hendriksen,似乎为我解决了这个多年的困惑。
在Podcast中,Dr. Hendriksen说当感到痛苦,不知道是否应该推自己一把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1:这情绪上的痛苦是“急性”还是“慢性”的?
Dr. Hendriksen以身体上的疼痛为例。通常,急性的身体疼痛是“该休息了”的标志。比如,在已经扭痛了脚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强迫自己去跑步。然而,如果身体疼痛演化成为了一种常态,休息反而会让我们的情况更糟。比如,如果患有慢性腰痛、膝盖僵硬、纤维肌痛等慢性疼痛病,我们必须要“动起来”,才能让身体逐渐恢复到日常活动水平。
那么,情绪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情绪上的痛苦是“急性”的,我们应该放自己一马。比如,通宵赶了两天的工作,已经身心俱疲,那我就真的不必再强迫自己去参加聚会了。

然而,如果情绪上的痛苦是“慢性”的,我们就应该推自己一把。比如,每次有人约我去聚会,我都会紧张、焦虑、想要回避。那么,这次我无论如何都应该推自己一把,鼓励着自己踏出第一步,否则,我可能永远都会陷在对于参与聚会的焦虑和逃避中。
问题2:我以前是否享受过这项活动?
假设我正在纠结要不要去上瑜伽课。一天的工作下来,我可能确实有点累。然而,想想看以前的经历,每次我上完瑜伽课之后,不仅会感到身心舒展,甚至会感觉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也一扫而光了。
于是,我发现,瑜伽确实是我真心喜爱的一项活动,并且对我的身心健康皆有助益。因此,虽然今天有点累,我还是应该推自己一把去上瑜伽课。
相反,如果当我想起过去瑜伽课的经历,都是痛苦的、吃力的,那么还是算了吧!再怎么“强迫”自己,我可能都无法好好享受这项活动。
问题3:我可以想象自己参与这项活动的场景吗?
放假了,我到底要不要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一本提升自我的好书呢?
我可以在脑海中仔细地想象一下读书时的场景,动用我所有的感受(sensory)来体验它。在想象中,我看到午后阳光洒在书皮上,闻到纸张和墨印的气味,听见翻动书页时沙沙的摩擦声,感受到我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书脊,体验到我的思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

一旦在脑海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场景,我可以问问看自己的感受。如果我身体的每颗细胞都在说“不!”,那么,我的直觉可能是真的:我真的不适合读书,至少今天下午不适合,我应该去看电影、享受一下人生。
但是,如果这想象让我充满了兴趣和活力,哪怕我只是被想象中的午后阳光和翻书的声音所吸引,我也应该鼓励自己利用一个下午去读书。因为我知道,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我定会享受这个过程,并且感激自己的决定。
问题4:去做这项活动是否符合我的主要价值观?
最后,如果我仍然处在纠结中,那么我可以去参考一下自己的价值观。
去做这项活动对我来说很重要吗?完成了这项活动会巩固我的自我认知吗?去做这项活动是否增添我的人生意义?
比如,如果我非常重视身体健康,那么我应该推自己一把去上瑜伽课;如果我认为社交能力是人生重要的技能,那么我应该鼓励自己去参加聚会;如果我注重自我提升,那么去读一本好书,远比去看一场新上映的电影要更重要……
Dr. Hendriksen表示,在诚实地回答了这四个问题之后,我们无论最终决定去做什么,都会是此时此刻内心最向往的选择。此外,一旦作了决定,我们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因为,全心全意的体验总是比三心二意的,来得更加美好和充实。
部分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