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个瞬间,你觉得自己真正的长大了?
9月30日
成熟,是个很复杂的概念,但它也极为迫切。
“长大意味着,自己选择的路,哭着咬牙也要走完”
美国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博士后 Jeffery Arnett 在其著作《Emerging Adulthood(成年伊始)》中写道:他曾经做过一项很有趣的研究,调查采访了 300 位来自世界各地的 18 - 29 岁人士、以及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就想问他们一个问题:
“怎样的人,才算长大了?成年了?成熟了?”
虽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给出的答案不同、采访对象本人和其亲友给出的答案也有出入、男女之间、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见解…… 但是!以下 3 条,是这 300 人和他们的亲友,都达成共识的:
不依靠、也不允许别人为自己做决定,独立自主
自己做的事情、说的话,导致的后果,自己能担起责任
财政独立(这不等同于完全不靠家人帮助,下文中第 03 节会着重讲这一点)
—— 我想,和这 300 个受访者一样,我们大家对这三点也同样是有共识的。
想要长大,从为自己拿主意、做选择、也担起责任开始
聆听自己的心声、做了选择、承担后果、自己解决;同时也知道联系信得过的人,寻求解决方法、资讯、实际的帮助和建议;然后调整自己的方案、导致的结果继续自己审视和承担……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点:为自己做决定、做选择、也为由此导致的结果负责,不代表无意义的死扛。承受了一晚上的寒冷,第二天自己寻求解决方法、评估自己的状态、关键时刻及时止损 —— 这都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成为生活主宰的不二法门。
“长大意味着,我不容许外界标准来定义「我是谁」”
关键词:自我身份认同
来,回答我一个问题:「WHO ARE YOU?」
除了告诉我你的名字或昵称,接下来估计就会启用各种身份标签了:
“90后” “上班族” “985 / 211” “单身狗” “房奴” “南方人 北方人” “北上广深各种漂”……
除了这些比较基础的个人信息外,连私生活我们都会借助各种社会标签:
“吃货” “夜店族” “吸猫人士” “煲剧狂” “宅男” “社恐患者”……
用标签来介绍自己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这些标签都必定会带来一个问题:
每个标签,都代表一群人;你佩戴这个标签,就注定你和同样带有这个标签的人,有某种共性。
群体,满足了你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但这同样也是个追求和提倡个性化的时代,只有当一个人具有 “不可替代性” 时, ta 才不会被世界淘汰、才会永葆自己的竞争力。
所以我们归根究底、回到家面对镜中人时,还是要问:“去掉这些标签之后,你到底是谁?”
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隆重请出一位大名鼎鼎的社会心理学家 —— 艾瑞克·埃里克森 Erik Erikson。
根据埃里克森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我们人在不同的年纪,都会遭遇一个特定的考验。每一场考验,都是两个对立面的较量;而成功完成挑战的人,会收获一份「自我力量(ego strength)」。这份自我力量,正是我们应对下一阶段挑战的制胜法宝。
从青少年步入成年的我们(13 - 19 岁)正在经历的挑战是:自我认同 VS 角色混淆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什么意思呢?这个阶段的我们,在自己身上都能找到多重身份 —— 我们既是爸妈的孩子、是学生、是别人的朋友和同学、也是国家的公民,每个角色都是我们可以扮演的,彼此重叠但又大有不同。
所以这时候,我们遇到的巨大挑战就是 “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认不清自己是谁,所以迷惘,然后迷失。
如果此时我们能多去经历、丰富自己,我们就能在和这个世界的碰撞中、摸清自己的轮廓。反之,如果我们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制约、只能依照他们的要求和规则行事、或者我们主动按照所谓的 “社会和文化标准” 来做人,我们则会感到迷失、陷入身份危机。
而陷入身份危机的人,按照埃里克森的说法,就收获不到这个人生阶段的自我能量,也就更难在 19 岁以后、战胜下一个人生挑战:亲密 VS 孤独 —— 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开始并维系一段长期的感情 VS 孤身一人、甚至孤独终老。
所以有个说法叫做:“到了十八九岁,还找不到自己的人,也很难找到爱情”。
为自己积累多样化的标签、在丰富经历的同时、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上面说道:我们自己的身份,避免不了对社会上各种标签的依赖。在我们有能力为自己自创标签、或是脱去所有标签之前,不如抓住各种体验生活的机会,多社交、多实践、多学习 —— 旅行、读书、健身、参加线上线下各种讨论活动,都可以 —— 来为自己累积越来越多的标签。
只要你的身份标签比别人多、组合标签的方式也就更多、表现自己的方法也就更多、看待这些标签的视角和选择也就会越清晰,你也就越了解自己、越能明白自己是谁,越发成熟了。
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的标签会成为个人无限的资源和筹码,能够顺应多个社会场合、也能表现自己的独特性,因为 ——
你既能达成这个世界制定的标准,也四处散发着别人没有的个人魅力。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填好多坑;而这个坑一旦被你填上,他人便无可代替。
—— 在你成功进化成一瓶 “独一无二的万精油” 之时,你就真的长大了。
“长大意味着,啃老还是自给自足,我都是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精神独立
我们在第 01 节里讲到过:美国心理学家 Jeffery Arnett 研究发现了三个大家公认的成熟标准,其中之一是 “财政独立”。
请注意,这不是在说 “车子房子,我一定要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不动用爸妈的资产、才算长大、才算自立”。
台湾著名心理学家 王浩威 在他写的《晚熟时代》一书中,就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
“毕业后再啃老三年,可耻吗?”
至于这个问题的结论,机智的你肯定已经猜到了:不可耻。或者至少,没必要觉得可耻。
啃老,未必是年轻人自主自愿的选择。这是个社会现象,也可能由父母从小对我们的教育所致。
完完全全依靠自己的财政独立,有多少人能做到?别说 18 岁了,28 岁也够呛、38 岁都难说……
有太多中国式家庭,父母一方面期望孩子长大,一方面他们无尽的爱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无尽枷锁;而且这样不仅可能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未必能为孩子带来好的结果。
下面这个成长策略,无论你为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都希望你能看一看。
在彻底做到财政独立之前,先力争精神独立
什么叫精神独立?我们做孩子的,爸妈为了我们付出(这里我们假设:这是他们真正爱孩子的表现,原生家庭有严重问题、甚至虐待孩子的父母,不在此处讨论范围内),我们作为亲情的接收方,必须要考量这种爱的表达:
是否以尊重我们为前提、还是以他们自己的认知为唯一标准?
这种爱的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我们的真实意愿、个人喜好?
如果我们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 YES,于是决定接受父母的帮助,比如让爸妈搞定房子首付、或是帮忙承担一部分房贷月供等,这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单纯美好的父母爱孩子、孩子接受了父母的爱。但我们要反过来思考:
这样对父母的生活质量是否有什么影响?
如果是的,那么同样的影响如果换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是否能够接受?
无论是将来用金钱、还是用其他方式,我们要怎样报答(甚至是偿还)父母今天的付出?这种报答方式,能否让双方都感到心安?
最后我们还必须要思考的、更重要的实际问题是:
父母和长辈作出牺牲和努力、为我营造的条件、提供的资源,对我有什么价值?
我要如何将其保值、并发挥更大的效用?
在这几个问题上、想不清楚、或是父母和子女无法达成共识的话,爱的表达和接收的频率就难以调和、亲情也可能变味。
我们最不希望的,是看到期待我们成长、想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到头来 “好心帮了倒忙”。而我们作为子女,明明接受了家人莫大的帮助,也承载了他们太大太大的 “牺牲”,内心里想说句 “感谢” 都觉得酸苦。
所以,父母爱孩子、想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孩子,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彼此都要想清楚:究竟是为什么帮、怎么帮、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后果要如何应对、这份帮助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这份帮助,建立在彼此尊重、精神独立的基础上,所以可以相安无事,所以亲情正浓。而我们也能真正得到父母亲爱的滋养,继续茁壮成长。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