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你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你的爱情

8月24日

在我们的爱情和父母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为什么会有人不由自主地追寻“理想父母”呢?可能是因为在亲密关系上,很多人最初的体验都来自父母——在童年时期,他们让我们感到被爱、被呵护,当被疏远、冷落时,则会产生较大的情感波动。

这种情感体验和恋爱时期如出一辙,因此当我们第一次恋爱时,就会不自觉地把异性父母(如果是同性恋则是同性父母)的影子投射到那个人身上。

童年的伤痕,虽然会被我们淡忘,但却从来没有消失。一旦出现恋爱这种可以自主选择的亲密关系,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中把它当成一场“心灵手术”,渴望在恋人身上补全曾经的精神缺失,疗愈因童年遗憾而造成的情感创伤。

童年时父母总是批评你、挑剔你,长大后你就会希望另一半能够对你肯定。

童年时父母照顾得你无微不至,甚至总是不许你做这做那,长大后你就会希望另一半能够给你一定自由的空间。

可是,再完美的恋人,也无法满足我们对“理想父母”的要求。如果不走出来,只能像遭逢鬼打墙一样,在真实的亲密关系里不断重复“希望”与“失望”的循环。


我们身边,有不少人有一定程度的“恋父”、“恋母”情结。当然了,每个人的亲子关系不一样,因家庭产生的渴望和缺憾不一样,所以也会形成不同的投射性认同。

心理师武志红说过一个案例,他有一个女性朋友,经常上夜晚,下班之后大多过了晚上10点。每当上夜班时,她都要求男友开车去单位接她,把她送回家,目送她走进家门。只有男友这样做,她才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然而,实际情况是,她自己家离单位很近,男友单位离她单位很远,接送一趟十分折腾。

一开始,当她上夜班时,男友会争取来接她,但久而久之,他觉得这样做实在划不来,就和她商量说,能不能少接她几次。

女孩也觉得自己有点任性,于是勉强答应,但答应的一瞬间,她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她马上就想到了分手。

武志红分析说,这是一种典型的依赖心理机制,这种依赖性往往因抚养者不健康的爱而生。

比如这个女孩,她父亲就有强烈的控制欲,可以为她和妹妹做一切,但在这种自我牺牲中隐含着一个条件:你必须听我的!只要她表现得听话、无助,爸爸就会表现得更爱她。

到现在,对于父亲的控制欲,她有了明显的抵触情绪,但仍不自觉用他遗留下来的标准去命令爱人。一旦达不到,便会觉得看不到爱的存在,对另一半全盘否定。


我们也能遇到这样一种女孩,她们觉得既然谈恋爱了,恋人就要像爸妈一样宠着自己,视自己为掌上明珠。一旦他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处,便动辄发作,这其实也是心理上没“断奶”的表现。

都是独立的个体,凭什么人家就要把你当成小祖宗一样伺候呢?

我们常听见“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我们找恋人就是要找另一个爸,不是吗?

姑娘,你只有自己先成长了,才能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接纳对方不尽完美但却真实的爱。

原生家庭并不会决定我们一生的走向。如果只会埋怨家庭,以后遭遇了点什么挫折,也会立马把责任推卸出去,怪社会,怪单位,就是不反思自己。

家庭不完美没什么大不了,一辈子维持巨婴心态才是最可怕的。

真正决定你是谁、要爱什么人的,是你自己。

如果一次恋爱不顺利,就擦干眼泪,再去邂逅心仪对象。比心理医师更懂你的,也可能只有你自己。你可以记录下异性(或同性)吸引你的特质、令你排斥的特质,再权衡有这种“综合属性”的对象,是不是真的适合现在的你。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对象,只是你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请你摆脱父母的烙印,轻盈地去恋爱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