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别人的指手画脚,我该怎样做回自己?
5月9日
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为自己而活。那如何为自己而活?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生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只有遵从自己意愿而活的人,内心才会有幸福感。
心理学上有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指在男女恋爱中,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就像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是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的阻碍。但这种阻碍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所以,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心理学家德瑞斯科(R. Driscoll)等人在1972年调查了91对夫妇和相恋已达8个月的41对恋人,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之间相爱越深。
为什么呢?
可以用认知失调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当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强迫人们做出某种选择是,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抗拒的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所以会出现,当父母越反对你和你选择的对象在一起时,你们越要在一起的情况。
人们都希望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天生不喜欢自己的自由受到限制。当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会采取对抗的方式来应对这种限制,来证明自己是自由的。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渴望,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在每一个选择中。
如果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感觉在为自己而活,反之,我们就会感觉在为别人而活。
青春期的孩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高涨,渴望独立,渴望彰显个人的自由意志。他们在行为表现上显得很叛逆,凡是父母觉得好的事情,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他们就越不愿意做,越反抗。
这种叛逆通常过了青春期之后就会消除或者减弱,但是对有的人而言可能会持续很久,甚至成为一生的行为模式。
一个来访者告诉我,她的丈夫结婚三年,可是她总感觉自己在和一个青春期,脾气火爆的孩子在一起生活。
比如,天气降温了,她对丈夫说一句,外面天气冷,你出门多穿一件衣服。丈夫就会感觉很烦,觉得她在控制自己,会故意不加衣服。再比如,房间脏乱,她让丈夫收拾一下房间,他会觉得妻子在命令和试图控制自己。诸如此类。她总感觉丈夫为了反抗而反抗,好像凡是她说的话,丈夫都反对。因为丈夫的对抗情绪,她也很容易被丈夫激怒,然后两个人就会发生冲突。
我问这位女士,他的丈夫和父母在小时候的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
她告诉我,丈夫的父母都是非常强势和喜欢控制别人的人。他的妈妈会要求别人,尤其是儿子按照她的方式来做事,如果别人不按照她的方式来,她会一遍一遍地唠叨,直到别人听她的话为止。他的爸爸则脾气比较暴躁,稍有事情不顺心就会骂人,也很自私,经常是忽略孩子、妻子的需要,只顾自己。
这位男士从小到大和父母相处一直都是这样一种争吵和对抗的模式。
于是,和妻子相处时,他也是这样的模式。
我建议这位妻子改变和丈夫的相处模式,比如:尽量少唠叨丈夫。让丈夫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给他两个选择。给丈夫意见的时候,强调“这是我的想法,仅供你参考”。还有,当丈夫发脾气的时候,自己尽量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被他带着节奏跑。或者给予自己行为和目的的澄清,“我只是在关心你或者提醒你”。
就这样,慢慢的,她的丈夫在沟通过程中情绪变得更稳定平和,不再将妻子的很多行为和言语解读为控制,合作而非对抗的行为开始越来越多。
-05-
其实,这位丈夫在生活中常常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什么是别人让我做的事情。他也分不清楚,我什么时候是在做自己,我什么时候在叛逆,在为了反抗而反抗。
他并非一个特例。
很多人因为从小个人意志就是被父母忽略的,并且父母将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或者父母总是要求他们听话,乖,不允许他们做自己。
在他们的内心常常有一种冲突:我是要遵从父母的意志而活,还是按自己的意志而活?
面对选择时他们也会有一种思维上的混乱:这是父母的想法,还是我的想法?
那些一直被父母强加个人意志的孩子长大后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就是很乖,很压抑自己,缺乏自我和自主的精神;
另一个就是很叛逆,为了反抗而反抗,不愿意与他人保持一致。他们往往搞不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会认为,父母意志的反方向,就是自己意志的方向。父母越不让我做什么,我就越要做什么。
父母的干涉、控制欲,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孩子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观点,他们给的方法也是错的。但子女如果为了反抗父母而反抗,刻意选择一条与父母相反的方向,显然也是错误的,容易让自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人生变得更糟。
这也说明你其实还是在受父母的控制和影响,因为A与-A本就是一回事。
做自己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而活,但是别因为叛逆而将自己的人生摧毁。
-06-
如果你也面临着这种个人意志和父母意志发生矛盾,希望坚持做自己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第一、经济独立才能做自己。
《奇葩大会》上有个坐拥200亿的富二代讲了华丽皮囊下的真实生活。他吐槽,他父亲对他的学业选择、择偶标准、乃至工作规划都有严苛的管制,导致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
对此,导师高晓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把东方那套拿出来。”是的,你不能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自由从来都是建立在自我独立,自我承担的基础上的,而独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经济上独立。
第二、认清叛逆与做自己的分别。
我反对父母的想法是真的在做自己,还是因为叛逆?父母设定的方向是否真的和自己想走的方向不一样?只有认清叛逆与做自己的区别,才能在内容上真的做自己,而不是只是形式上做自己。
第三,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的渴望是什么?你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你个人的意志是什么?
你的个人意志如果与父母相同,也是你个人的意志。并非只有与父母不同,才是你的个人意志。就像和一群朋友一起去餐厅点菜,有个朋友点了一道自己喜欢的菜,恰巧这也是你喜欢的菜。你因此不用点菜了,这并不代表你被别人剥夺了点菜的权利。
第四、学会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自我的意志。
前几天听武志红讲直面原生家庭创伤的直播。其中有个网友问,父母不同意自己和男朋友在一起,他们的恋情已经转到地下,但想着要结婚,问如何和父母再沟通这事。
武志红给了一个建议:选择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温和而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做法。比如,父母总是给你盛一碗满满的饭,你每一次都刮掉多余的部分,告诉父母,“我就吃这么多”。情绪温和,但很坚持。你每天都这么做,坚持两个月,父母就能接受和体会到孩子强大自由的意志,然后再去谈婚恋上的自主自由就会顺利得多。
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很棒。做自己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在小事上成功坚持做自己,可以帮助他集聚能量在大事上也做自己。这是由点到面的个人意志的胜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