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冬天也要记得给心血管“保暖”

2月9日

心血管病人应该尽量避免过于刺激的冷热交替,天冷时,不要老窝在暖气旁边,到外面活动活动,天热时,空调不要开的太低,还是要到外面活动活动,做好冷热适应,自然对于外界温度变化的抵抗力会强很多。

首先要给大家讲解的一个概念叫做:激-应激-应激反应。

顾名思义,激就是刺激;应激就是应对外界刺激;应激反应就是我们的身体为了应对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变化。

这些刺激包括什么呢?疼痛、惊吓、高热、感染、疲劳,当然也包括寒冷。

具体分为快刺激和慢刺激两种。应激也分为快应激和慢应激两种。

先来说说快速应激反应

这个反应是我们人类经过几万年的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保护措施,这是一个快速神经反射的过程。

比如说手指突然被烫了一下,在我们意识到烫之前,手已经做出了抽离热源的动作,从而避免更大面积的烫伤;

夜间走路,突然前边窜出个东西,也是在我们意识到前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之前,会有迅速拉开距离,手护前胸的保护性动作。这些都是快应激性反应。

看似一瞬间的事情,但也就在一瞬间里,伴有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浓度的迅速增高。

这几种激素的作用是什么呢?

增加心脏收缩力、提升血压、增加心率、收缩小血管增加心脏以及大血管内血液储备,同时皮肤、腹腔内脏、肾等的血管收缩,脑血管口径无明显变化,冠状血管反而扩张,骨骼肌的血管也扩张。

这样以来,大脑、心脏、骨骼肌的供血大大加强,人的反应更快、力量更大,对于外来的刺激的反应,不论是反抗还是逃跑,都会有更大的成功率。而且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反应是在我们大脑给出指令之前就已经自动完成了,快得无与伦比。

这种应激对于人类来说,是个保命的反应,但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有时候,这种反应可能就会要命了。

刚才提到的那些激素迅速释放,在大脑意识到我自己有心脏病,不能激动之前,就开始作用于全身,提升了心率、加强了心脏收缩力、升高了血压,这些反应都是在瞬间加大了心脏的负荷,这种瞬间加重的负荷不管是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的病人来说,都是一个强大的致病发作因素。从而出现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恶性后果。

当我们无保护状态下,从20℃左右的室内,突然走到只有-15℃左右的室外时,这种快速的冷空气对于裸露在外侧的面部皮肤,鼻腔、气管的刺激,足以引发快速应激,真的可能出现一开门被冻死的情况出现。

类似的情况也可以见于,夏天突然跳到游泳池中,大热天突然从空调房走到高热的外界,云霄飞车的快速俯冲,高速行车中的一次意外的刹车,《老炮儿》电影里四爷的激情冲动,等等。这些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都是很有风险的事情。

寒冷天气下,心血管病人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戴上口罩,围好围巾,保护好我们容易裸露的脖子和面部皮肤,适当活动后再出门。这么做的道理就在于,口罩和围巾可以避免面部的直接突然寒冷刺激,而适当活动,可以让我们的激素分泌提前小量激活,而不至于突然升高。

和快刺激对应的一种刺激叫做慢刺激,慢应激反应就是长时间处在某种刺激环境下的机体的反应。

举个例子,在这么冷的天气,站在外面等人,尽管衣服穿的够厚,但随着外界气温侵袭时间的延长,身体仍然逐渐变冷,出现寒冷、肢体麻木等情况。

这种刺激没有那么急骤,应激反应也没那么快速,但其对于心血管病人的风险一点都不比快刺激小。应激是个机体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这种缓慢发生的机体变化,也只能缓慢的改变回来。

还是拿寒冷刺激举例,长时间呆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处在低温寒冷环境时进行的产热反应增加,用以适应寒冷环境,以达到平衡体温及能量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骨骼肌和内脏的产热量逐渐加大,当我们不做体力活动时,机体为这种产热所储备的能直接利用的能量物质(ATP)逐渐消耗,而且在这种情况下,ATP的合成是低于其消耗的。

当心脏做功需要的ATP不足以满足逐渐提高的ATP需求时,不管是心脏供血障碍患者、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衰竭患者,均会直接出现较重的发作,而且在这种环境下,全身ATP的储备是下降的,从而有可能直接出现意识丧失,进而出现死亡。

直白一点说,这种因为慢性寒冷刺激引起发病的抢救机会,是要低于快刺激引发疾病的抢救机会的。那寒冷天气下这种情况怎么应对?

还是很简单,尽量缩减外出暴露在寒冷空气中的机会,外出尽量保持活动,哪怕站着等待的时候,也可以原地跑步,随时保持体内能量的转化和供应。

如何避免极端天气对于我们的影响呢?

部队有一句口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个就是一个提高身体对于冷热刺激适应性的锻炼方法。

天冷时,不要老窝在暖气旁边,到外面活动活动,天热时,空调不要开的太低,还是要到外面活动活动,做好冷热适应,自然对于外界温度变化的抵抗力会强很多。

图片来源:123rf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