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自如多个出租房甲醛爆表,这会对租客造成什么伤害?

12月14日

甲醛是一种对人体具有多种危害,尤其是长时间、大剂量接触会显著增加白血病风险的化学物质。

编者按:据新京报报道,自如多个出租房甲醛爆表,装修完即出租,已有多名租客出现不适。甲醛是室内装修和建筑材料释放到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具有潜在的致敏、致癌、致畸性。为了更好地防护甲醛,较真特推出甲醛系列特别策划,帮您识甲醛、测甲醛、除甲醛。此为第一篇。

较真要点(赶时间?只看要点就够了):

1、在肿瘤研究权威机构——国际肿瘤研究所(IARC)公布的致癌物列表中,甲醛属于第1类致癌物,不过IARC对致癌物的分级是根据其致癌证据的强弱,第1类致癌物指的是有很充分的证据证明该物质与肿瘤有关。

2、毒理学研究显示,吸入甲醛浓度大于0.24ppm(25℃时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1.23mg甲醛)时,可使人变得烦躁、攻击性增强,而甲醛浓度大于13.8ppm时,可导致流泪和咳嗽等呼吸道不适反应。如果不是吸入,而是经皮肤接触或误服甲醛,后果也很严重,有报道人类在3日内皮肤接触相当于0.15mg的甲醛,即可出现皮肤急性刺激性反应。

3、虽然目前主流意见认为甲醛暴露是白血病的重要诱因,但没有证据支撑“装修材料中的甲醛是儿童白血病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癌症和其他慢性病一样,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要有甲醛暴露这样的外因作用,也要患者本身存在易致癌的原癌基因、DNA修复能力偏低等内在因素。 目前人们能够确定的,只是包括甲醛在内的装修污染,和肿瘤家族史、居住环境周围有高压电磁场(不是手机基站)、母亲怀孕年龄等因素一样,可能增加儿童患白血病的概率。

查证者:胡远东 | 医学博士

甲醛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甲醛(formaldehyde)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可燃、可挥发并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液体,具有较强还原性,其分子中的碳=氧(C=O)双键非常容易与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等物质结合并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同时,甲醛分子本身也容易发生聚合反应。由于甲醛的上述特性,它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木材加工等各个工业领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甲醛主要来自下列几个方面:

1.各种人造板材如胶合板、微粒板(刨花板)等生产中的粘合剂;

2. 实木原料生产过程中的防腐处理(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即formaldehyde的音译);

3.各种油漆、胶水和涂料;

4.部分墙纸的涂层;

5.部分绝缘隔热材料。

不难看出,几乎家庭装修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带来甲醛,那么,甲醛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春雨医生

图1. 常温下呈无色透明液体状的纯甲醛

一般在讨论某种物质的毒性时,多按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毒性,此外还有生殖毒性、致癌性等特殊毒性。

我们在化学物质毒性数据库(http://www.drugfuture.com/toxic/)中进行检索,可以在甲醛条目下发现长长的毒理学研究结果,兹摘录其主要部分翻译解读如下:

1、由于挥发到空气中的甲醛接触角膜以及呼吸道湿润的粘膜后,会迅速溶解于粘膜表面的水中,并与构成各种感觉受体的蛋白质分子结合,因此吸入少量甲醛即可产生强烈的刺激性不适感,同时会对机体神经及心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急性吸入毒性反应)。毒理学研究显示,吸入甲醛浓度大于0.24ppm(1ppm=标准大气压,25℃时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1.23mg甲醛)时,可使人变得烦躁、攻击性增强[1],而甲醛浓度大于13.8ppm时,可导致流泪和咳嗽等呼吸道不适反应[2]。当吸入甲醛浓度超过165 ppm时,可使实验大鼠出现过度兴奋、抽搐、癫痫样表现和强直性瘫痪[3]。

2、如果不是吸入,而是经皮肤接触或误服甲醛,后果也很严重,有报道人类在3日内皮肤接触相当于0.15mg的甲醛,即可出现皮肤急性刺激性反应[4],而人经口摄入相当于643mg/kg的甲醛时,可导致恶心、呕吐、急性胃溃疡和胃出血[5]。

3、亚急性毒理学研究显示:在13周内每日6小时让小鼠吸入浓度为40ppm的甲醛,可以导致动物死亡[6],在24周内每日6小时让大鼠吸入浓度为40ppm的甲醛,动物可以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同时可以检测到血液和组织中的生物酶出现活性抑制现象[7]。

4、在生殖毒性方面,雄性大鼠在交配前的两个月中每天吸入8小时浓度为0.03ppm的甲醛,即可出现精子形态、数量及活力等多种异常[8],雌性大鼠在怀孕后19天内每天吸入浓度为0.41ppm的甲醛,可导致胚胎骨骼和肌肉发育异常以及胎鼠行为异常[9]。

春雨医生

图2. 家庭中可能的甲醛来源,图片引用自fcanz.com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动物实验得出的毒理学数据不可以直接按体重比例换算成人类产生同样效应的量,一般是按照体表面积换算得出一个固定的系数,例如人→大鼠的换算系数是6.3,就意味着想要在大鼠身上与人产生相同的药物效应,则用药量=人用剂量×(大鼠体重/人的体重)×6.3。

甲醛是否会致癌?

与上述毒性效应相比,或许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还是甲醛致不致癌?容易导致什么癌症?是不是真的会导致白血病?

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甲醛是目前已经确定的致癌物之一,在肿瘤研究权威机构——国际肿瘤研究所公布的致癌物列表中,甲醛属于第1类致癌物,不过需要说明一下的是,IARC对致癌物的分级是根据其致癌证据的强弱,而不是致癌性的大小,第1类致癌物指的是有很充分的证据证明该物质与肿瘤有关,而不是该类物质比第2、3类致癌物具有更强的致癌性。

人们在体外研究中早已发现,甲醛与DNA分子结合以后,可以使得原本以双螺旋结构有序排列的DNA链发生断裂、交叉粘连,同时甲醛还会阻碍细胞对DNA的修复,而这些都会最终增加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但是这种理论最终得到验证还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例如有研究观察了近30年(1960-1986)间美国殡葬业工人的死亡原因,发现与死于其他原因的人相比,那些长期用甲醛进行尸体防腐处理、甲醛暴露水平最高的工人,死于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风险比接触甲醛较少者增高3倍左右,而其他肿瘤如淋巴癌、脑癌的风险则没有升高[10]。

2004年发表的一篇文献报道了对25619名从事化工生产、可能接触甲醛的工人进行长期观察的结果:甲醛暴露可能导致白血病发病风险增高2.4倍左右,而且主要和甲醛暴露的最大水平和平均水平有关,和累积水平无关[11],也就是说短期、大剂量的甲醛暴露可能比长时间、低剂量的暴露更加危险,而之后对同一批工人继续追踪10年的结果以及另一项纳入11039名纺织工人的研究都印证了上述观点[12-13]。虽然也有研究呈阴性结果[14],但目前主流意见认为甲醛暴露是白血病的重要诱因。在甲醛与鼻咽癌的关系方面,IARC认为目前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甲醛是鼻咽癌的致癌因素,但在2012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和近年来的三个大型队列研究中均未发现甲醛暴露与鼻咽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15-16]。

以前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曾经说过,癌症和其他慢性病一样,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要有甲醛暴露这样的外因作用,也要患者本身存在易致癌的原癌基因、DNA修复能力偏低等内在因素。

而如果我们要提出“装修材料中的甲醛是儿童白血病的主要原因”这种论断时,需要定性和定量的东西就更多了:如何控制遗传、辐射等其他变量的影响?新房中的甲醛含量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儿童接触甲醛的程度?……而且作为一个发病率较低的疾病,需要观察数目很大的对象才能搜集到满足统计要求的病例数目,因此这样的研究做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目前人们能够确定的,只是包括甲醛在内的装修污染,和肿瘤家族史、居住环境周围有高压电磁场(不是手机基站)、母亲怀孕年龄等因素一样,可能增加儿童患白血病的概率,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并非“有了A必然有B”的对应关系,且不同危险因素的作用大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甲醛是一种对人体具有多种危害,尤其是长时间、大剂量接触会显著增加白血病风险的化学物质,虽然它在工业生产和家庭装修中地位一时难以取代,应该为从业者配备完善的防护措施、积极研发替代产品以尽量减少甲醛暴露,家庭装修也应该避免过度复杂,并尽可能使用采用环保标准生产的装修材料,新房应当通风空置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再入住,必要时应当进行室内空气污染监测,对超标的应该加以治理。

而要搞清楚甲醛与儿童白血病的确切关系,得着手先做几件事:

1.建立标准的甲醛暴露计算的标准方法;

2. 找到大量的新装修且有孩子的家庭;

3.观察足够长的时间(可能以十年为单位)从而获得足够的病例;

4. 尽可能观察甲醛以及其他潜在致病因素的情况。

这个研究的预算可能是天文数字,但是它是真正能回答“甲醛到底和儿童白血病之间有多大关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GTPZAB Gigiena Truda i Professional'nye Zabolevaniya.  Labor Hygiene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V/O Mezhdunarodnaya Kniga, 113095 Moscow, USSR) V.1-36, 1957-1992.Volume(issue)/page/year: 12(7),20,1968

2. JAMAAP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535 N. Dearborn St., Chicago, IL 60610)  V.1-1883-Volume(issue)/page/year: 165,1908,1957

3. GTPZAB Gigiena Truda i Professional'nye Zabolevaniya. Labor Hygiene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 (V/O Mezhdunarodnaya Kniga, 113095 Moscow, USSR) V.1-36, 1957-1992. 

   Volume(issue)/page/year: 18(2),55,1974

4. 85DKA8 "Cutaneous Toxicity, Proceedings of the 3rd Conference, 1976," Drill, .A., and P. Lazar, ed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77 olume(issue)/page/year: -,127,1977

5. JAMAAP JAM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535 N. Dearborn St., Chicago, IL 60610) V.1-1883-Volume(issue)/page/year: 165,1908,1957

6. TXCYAC Toxicology.  (Elsevier Scientific Pub. Ireland, Ltd., POB 85, Limerick, Ireland) V.1-1973-  Volume(issue)/page/year: 41,253,1986

7. PRKHDK Problemi na Khigienata.  Problems in Hygiene.  (Durzhavno ENVR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cademic Press, Inc., 1 E. First St.,Duluth, MN 55802) V.1- 1967-  Volume(issue)/page/year: 49,50,1989

8. PRKHDK Problemi na Khigienata.  Problems in Hygiene.  (Durzhavno Izdatel'stvo Meditsina i Fizkultura, Pl. Slaveikov 11, Sofia, Bulgaria) V.1-1975-  Volume(issue)/page/year: 4,101,1979

9. JJTOEX Japanese Journal of Toxicology. (Yakugyo Jihosha, Hokushin Bldg.,2-36 Jinbo-cho, Kanda, Chiyoda-ku, Tokyo, 101, Japan)  V.1-1988 Volume(issue)/page/year: 4,261,1991

10. Hauptmann M, Stewart PA, Lubin JH, et al. Mortality from lymphohematopoietic malignancies and brain cancer among embalm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9; 101(24):1696–1708.

11. Hauptmann M, Lubin JH, Stewart PA, Hayes RB, Blair A. Mortality from lymphohematopoietic malignancies among workers in formaldehyde industrie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3; 95(21):1615–1623. [PubMed Abstract]

12. Beane Freeman L, Blair A, Lubin JH, et al. Mortality from lymphohematopoietic malignancies among workers in formaldehyde industries: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hort.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9; 101(10):751–761. [PubMed Abstract]

13. Pinkerton LE, Hein MJ, Stayner LT. Mortality among a cohort of garment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 An update.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04; 61:193–200

14. Coggon D, Harris EC, Poole J, Palmer KT. Extended follow-up of a cohort of British chemical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3; 95(21):1608–1615

15. Paget-Bailly, S., D. Cyr, and D. Luce, Occupational exposures and cancer of the larynx-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Occup Environ Med, 2012. 54(1): p. 71-84.

1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NRC) (2014) Review of the formaldehyde assessment in 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12th Report on Carcinogens.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Washington. ISBN-13: 978-0-309-31227-1

图片来源:123rf图库

转载自腾讯《较真》栏目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