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真相!为什么癌症那么可怕?

8月15日

癌症的发病率很高,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不少;癌症难以早期发现,很多癌症发现时已处于晚期;癌细胞纪律性差,容易转移;现有的治疗手段无论是手术、放疗、化疗还是药物治疗都有各自的局限,难以彻底治愈癌症。

作者:赵承渊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导语

在大多数人心中,癌症往往与“绝症”是同义词,癌症的可怕源自人们对不治之症的恐惧,事实上,癌症的真相远比上述理解更复杂。

今天让我们来谈谈癌症!

1912年8月13日,法国巴黎的医生加斯顿·奥丁声明他已经发现、分离并培养了癌细胞。奥丁说,癌细胞扁平,是由胶状体组成的,中心有核,四周不规则,当它生长的时候,癌就会向四周扩散。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癌症为什么可怕?

春雨医生


正在分裂中的人乳腺癌细胞                 

在大多数人心中,癌症往往与“绝症”是同义词,癌症的可怕源自人们对不治之症的恐惧,事实上,癌症的真相远比上述理解更复杂。

从发病部位来看,癌症其实是由数十种疾病组成的大家族,人从头顶到足趾,从内脏到皮肤,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能被癌症光顾,科学家在调查了人群中各种癌症的发病率之后发现,以平均寿命来估算,每个人一生中患癌的可能性在1/3以上!癌症其实是常见病,它的影响之大,受害者之多,治愈之难,足以使它排在人类疾病榜的前列。

虽然癌症很常见,但癌症的发生却是在暗中进行的,众所周知,人体由细胞组成,每一个细胞都在为机体的正常运转而勤勤恳恳地工作。

但是,如果正常细胞中出现了某些“叛徒”,人体就会有麻烦,而癌细胞恰恰就是正常细胞中的“叛徒”。

在癌症发生伊始,少数几个“叛徒”并不能被检查出来,这时候身体也不会感到任何不舒服,直到这些“叛徒”的数目发展到几亿个而形成癌组织,才勉强可以被肉眼发现,这些癌组织称为病灶。

因此,早期发现内脏器官中的癌症病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这些癌症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叛军”已成气候,治疗起来会很困难,胃癌、胰腺癌等都是如此,相对而言,接近体表部位的癌症,如乳腺癌、皮肤癌等,由于其容易被发现,治疗效果就要好一些。

与紧密排列、各司其职的正常细胞不同,癌细胞的纪律性非常差,在癌症发展过程中,癌细胞喜欢脱离“基地”(癌症病灶)四处闲逛,在身体各处惹是生非,少数精力旺盛的癌细胞会随血液或者淋巴循环在远离“基地”的地方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病灶,这就是癌症的转移。

例如,大肠癌细胞经常会跑到肝脏安家,乳腺癌细胞则容易转移至腋窝的淋巴结,转移使得癌症的破坏力更大,并易在治疗时留下“罪恶的种子”,等到合适的时机癌症会复发。

癌细胞不是病菌,也不是病毒,而是正常细胞的变异,那么,它是怎样危害人体的呢?现在已经知道,癌细胞在人身体内就像脱缰的野马,疯狂蚕食着正常细胞的地盘,并与正常细胞抢夺营养,为了夺取更多的资源,癌组织会长出更多的血管为其供应养分。

久而久之,人体正常细胞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身体也会越来越虚弱,生长中的癌组织体积不断增大,挤压正常细胞的空间,造成疼痛和功能障碍,患有癌症的人最终将由于营养不良或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正因为癌细胞的“疯狂”,癌症的治疗才变得困难重重,通常,在发现癌症病灶之后,医生首先会选择手术切除它,这也是定点消灭癌症最常用的办法。

在运气较好或者癌细胞不是那么活跃的情况下,手术几乎能够完全去除体内的癌组织,使身体康复。

除此之外,对局部病灶区进行放射治疗,也可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许多浅表组织的癌症或早期发现的内脏器官癌症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得到治愈,但是,当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之后,手术或放疗就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了。

治疗药物作用于骨癌细胞,切断其氧气供应,关闭蛋白质合成,使其处于缺氧状态(蓝色和绿色的是调节蛋白,免疫荧光显微照片)

于是,人们又想出新的办法来对付癌症,既然癌细胞喜欢在体内溜达,那么就向体内投以药物,药物将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杀死潜伏在暗处的癌细胞,这种方法被称为化疗。

化疗能够杀死那些转移的癌细胞,但也会同时误伤很多正常的细胞,因此化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大,虽然少数癌症可通过化疗获得治愈,但它的药效也不那么可靠,顽固的癌细胞会对药物产生抵抗,使化疗效果大打折扣。

近些年,药学家针对癌症又开发了许多新的药物,对癌细胞的选择性更强,能够较好地抑制癌肿的增长和转移。遗憾的是,这些药物的效果与人们的期望依然有较大差距。

最后,再来回顾一下癌症的特点,癌症的发病率很高,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不少;癌症难以早期发现,很多癌症发现时已处于晚期;癌细胞纪律性差,容易转移;现有的治疗手段无论是手术、放疗、化疗还是药物治疗都有各自的局限,难以彻底治愈癌症。

正是这些原因使得癌症成为人类可怕的杀手之一。

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