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还分干性溺水和湿性溺水?!
8月8日
不同的溺水者呼吸道吸入的水量明显不同。临床根据溺水者是否有液体进入肺内而分为干性溺水和湿性溺水。
夜鹰在此结合文献资料与大家分析,以让大家了解溺水的过程及一些概念的区分。
溺水是指被水淹没导致原发性呼吸系统损伤的过程。其主要致死机制是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
当溺水者的气道开始淹没于水中,首先会自主屏住呼吸、随后憋不住了,水会进入咽喉部引起不自主的喉痉挛,在屏住呼吸及喉痉挛期间,溺水者不能呼吸空气,导致体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不能排出,会导致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当血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氧浓度降低时,呼吸运动加强,但因为喉头梗阻不能进行气体交换(一些溺水生存者描述溺水的恐怖和痛苦,其原因就在于溺水者试图产生强烈的胸内负压抵抗关闭的声门以便于呼吸。)当溺水者血氧分压进一步下降时,喉痉挛减轻随后水进入肺。
不同的溺水者呼吸道吸入的水量明显不同。临床根据溺水者是否有液体进入肺内而分为干性溺水和湿性溺水。
干性溺水
是指喉头痉挛,呼吸道梗阻,造成窒息死亡。当喉头痉挛时,可引起心脏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 。此类患者肺内无水或仅有少量水。很多溺水者属于干性溺水或少量肺部进水者。
湿性溺水
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及肺内分流增加,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研究表明,只有少数溺水死亡者(15%)肺部吸入多于22 ml/kg的水。
显然我们无法在溺水现场判断一个溺水心脏骤停患者是否肺内吸入水以及吸入多少水。
我们再来看看,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状态、现场施救及干溺或湿溺划分。
1. 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干性溺水,肺内无水或少量水)
2. 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溺水时间短,干性溺水,肺内无水或少量水)
3. 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患者可能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溺水时间短,大多为干性溺水,肺内无水或少量水。少数为湿性溺水)
4. 昏迷,无呼吸无脉搏(心脏骤停):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即采用传统的A-B-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切记同时呼叫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溺水时间长,部分为湿性溺水,部分为干性溺水)。
溺水者如果在被救上岸后清醒,呼吸通畅,或者短时间内内苏醒并呼吸氧合充分,则此类患者大部分病情持续趋向康复,预后良好。
但也有少量患者,在被施救上岸后,肺内仅仅吸入少量水的情况下,表面看来其早期意识状态、呼吸、氧合、循环均无明显异常,却在随后的数小时甚至72小时后发生严重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被称为“二次溺水”,实质为溺水后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目前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水进入肺内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日常喂水或者喂奶、自主状态下发生的瞬间呛咳,也并非干性溺水,也不会发生二次溺水,不需要惊慌。
最后再次强调,溺水患者被救上岸之后,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控水,无论是倒背控水还是用膝顶住腹部按压背部控水,都是无益且有害的。
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