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高发?教你如何预防与护理

5月17日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并不可怕!大部分都可以自愈,就和我们平时的病毒性感冒一样。家长们也不要过于恐慌,发病之后,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警惕重症的发现即可。还要记住预防最重要的一点,也非常简单的一点:勤洗手!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通常是小朋友用手接触到有此类病菌的小朋友的鼻涕、痰液、唾液、疱疹液、粪便等,病毒经过手进入口中而感染。

据临床统计发现:6个月~5岁是此病的高发年龄段,而每年5~7月,也就是现在,更是这两种病的高发季节。

在高发期的确需要留意,但其实,大多数孩子的患这两种病都是轻症的,一般10天左右就可以自愈。那怎么区别两者?怎么预防、治疗和护理呢?请刘金权医生为我们详细讲解吧!

先认识一下这两个疾病是什么?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所谓手足口病,就是患儿的手掌、足底及口腔部位出现疱疹是该病的重要特征,口腔疱疹破溃引起疼痛,进而影响进食。患手足口病可有发热,但是轻症手足口病或许不发热。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所谓疱疹性咽峡炎,就是患儿仅口腔和或咽部出现疱疹是该病的重要特征。当然口腔疱疹破溃也会引起疼痛,进而影响进食。患疱疹性咽峡炎大多都有发热,甚至是高热,很少有不发热者。

临床都有什么表现?怎么早期发现?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1.体温持续大于39℃以上,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不稳等神经系统表现。

3.心率、呼吸异常的增快、减慢或节律不齐。

4.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出现花纹。

重症病例的皮疹多不典型,若出现以上情况,尤其是对于3岁以下、发病5天以内的患儿,家长需及时带宝贝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A组柯萨奇病毒引起,少数由埃可病毒、EV71病毒等引起,6-8月份是高发季节,1-7岁儿童多发。

疱疹性咽峡炎三大症状

1.发热:通常都是高热(39℃~40℃),而且不容易退下来,纵使退下来,往往也会在两三个小时后又回升上去;一般会持续3~6天。

2.口腔出现疱疹:疱疹主要发生于软腭、悬雍垂和舌腭弓等处,开始为红色小丘疹,继而转为小水疱,最后再变成小溃疡。溃疡的痊愈较慢,往往需要7~10天的时间。

3.厌食、流口水:由于溃疡会造成疼痛,所以患儿往往拒吃,甚至连唾液也不敢吞咽,于是临床上就会出现厌食、流口水等症状。

如何科学护理?处理宝贝口腔疼痛?

治疗护理总原则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与其他病毒感染一样,都是自限性疾病,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轻症、没有合并症的宝贝可以在家治疗护理。

宝贝各种不舒服如何护理

1. 务必让宝贝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如果有以下症状,要对症护理

发烧:同感冒发热处理一样,体温在38.5℃以下,可以用退热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体温在38.5℃以上,可以口服退热药物降温。

皮疹的护理:皮疹初期,可给宝贝涂炉甘石洗剂。如果疱疹形成或破溃时,可涂0.5%的碘伏。要经常给宝贝剪指甲,以防他抓破皮疹,减少局部细菌感染的可能,并降低传染性。

口腔的护理:虽然身上的皮疹不疼不痒,但是如果口腔疱疹破了就会疼痛、流涎、拒食,家长可用鱼肝油或维生素B2片剂研成粉涂抹口腔,并保持口腔清洁。不给宝贝喝热水及刺激性食物,以减轻口腔溃疡疼痛。

饮食的护理:患病期间,宝贝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在口腔内的疱疹破溃期间,尽量多给予一些温凉的流质饮食;以牛奶、豆浆、米汤、蛋花汤等流质及半流质类无刺激性的食品为主,同时要少食多餐,以维持基本的营养需要。病愈后及时补充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预防是重中之重!

由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因此在预防方面,注意以下3个方面。

1. 尽量少带宝贝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地方。居室多通风,衣服、被子经常晒。

2. 把好病从口入关: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提倡吃熟食。

3. 让宝贝养成勤洗手、洗净手的好习惯。

因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比较强,请尽量避免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建议主动将患儿隔离在家里,不要带去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以免传染给其他宝贝。

最后再强调一遍,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并不可怕!大部分都可以自愈,就和我们平时的病毒性感冒一样。家长们也不要过于恐慌,发病之后,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警惕重症的发现即可。还要记住预防最重要的一点,也非常简单的一点:勤洗手!勤洗手!勤洗手!

图片来源:123RF.com.cn图库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