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长了东西就得切?作为患者这么想就错了!

5月13日

目前对于良性的小间质瘤很多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患者的心理--“长了东西就得切”,但是实际上,可能根本不需要处理,这就是为啥说《符合患者心愿的过度医疗》。

作者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晓东

为啥想说这事儿,是因为门诊见的太多,也常看到XXX医院医生在大会上“秀”原本不该做的手术,很是无语。

还感慨有医生自豪的告诉我,他们医院每年内镜下切除食管早癌 600 多例,但按照我国的食管癌发病率和早癌所占的比例算一下,全国的早癌都去他们医院做镜下切除才差不多是这个数。

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患者都应该镜下切除吗?都可以镜下切除吗?

相反,有些"不以内镜为生"的医院却对可以镜下手术的早癌患者进行了过度的手术切除……

还有的医院无论是外科还是内镜室,对原本不应该干预的良性病变过度医疗,例如胃间质瘤和胃息肉等等。

说到这里貌似是批判医疗界不规范治疗,但是我的题目告诉您了,这些有很大一部分是“满足了患者的心愿”,而对于各种肿瘤的恐慌是导致这种患者心理的根源!

以胃小间质瘤为例,我一患者因做胃镜发现胃内小间质瘤(0.2CM),问我怎么处理,我告诉他观察就行了,不需要处理,结果2个月后再找到我说在XXX著名医院做了镜下切除,问他为啥?他说怕恶变,心理不踏实。

这并不是最坏的,还有患者也是“心理不踏实”,就为一个小良性瘤、尚不清楚是否会恶变的做了一个胃部分切除术,如果我告诉他,手术后残胃癌的风险要比这瘤恶变高多了,他会更踏实吗?

这就是我为啥说《符合患者心愿的过度医疗》!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说:患者不懂呀,还不是你们医生不规范治疗!

我无话可说!的确也是,如果全国的医生都一样规范治疗,也不会出现这样为“满足患者心愿的适应证”!

说说胃间质瘤吧

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的胃间质瘤很常见,肿瘤较小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症状,多数患者的胃部不适症状是因为慢性胃炎所致,年龄 >50 岁者几乎 100% 有胃炎发作史,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发作频率不同而已。

间质瘤病因不详,是否有恶性变以肿瘤大小论,<1.5cm 时肯定是良性的,>2cm 者恶变几率较大,因此临床一般对于短期内快速长大、直径 >1.5cm 和/或表面有糜烂溃疡的手术干预。

曾有两个患者是我们老主任的患者,在 30 多岁的时候发现小间质瘤,一直是老主任给他们胃镜复查,老主任退休后委托我给他们复查胃镜,“终于有一个在他 55 岁的时候发现长大了并且有溃疡”,季院长给他做了手术切除,病理是潜在恶性间质瘤,不需要治疗。另一位一直复查无变化,现在两个人都安好,但是今生与医生共舞是没得说!

由于间质瘤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镜下切除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对于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是有争议的,小于 1cm 的定期观察,大于 2 到 3cm 的是否内镜下切除不单纯是技术上的问题,要综合考虑。>1.5cm 的如果临床认为需要处理,但是病变位置特殊、患者有不手术禁忌症;可能会涉及手术较大,例如贲门口,十二指肠等,内镜可以去先尝试切除,总之并非单纯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多学科讨论。目前对于良性的小间质瘤切除方法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多中心设计完善的研究支持。

很多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患者的心理--“长了东西就得切”,但是实际上,可能根本不需要处理,我门诊劝退的此类病人不少……

再有就是,一些明明高危的病例,却非要拿内镜去切,这是一位内镜医生向我述说的:“有次我参加一个会议,有人演示切一个 6cm 的胃间质瘤,天呐……万一破了不堪设想,虽然最后人家技术高,没破,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失败的病例有多少?”

其实中国是有共识的,《中国关于胃肠间质瘤治疗共识》不推荐镜下切除。(见图)但是否按共识做就没有人管理了!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版

在胃良性间质瘤的处理上,存在过度恐慌和过度医疗,就像百姓们对待任何一种肿瘤上的过度一样,我也只能说这么多了,其他的您自己琢磨吧!

非常欣慰的是通过我的微博拦住了很多患者的“心愿”,还是那句话“能拦多少是多少,能救一个是一个吧……”,我个人的力量太有限!

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