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输液“通血管“预防脑血管病,你怎么看?

8月28日

滥用输液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都有风险。

每年秋冬交替季节,在很多地方的医院门诊或者诊所都会出现一群特殊的中老年人自己要求输液“通血管”。所谓特殊是指这些人目前并没有需要输液治疗的疾病,而仅仅是为了“预防”疾病。

“通血管”,也有人称其为“冲血管”或者“换季输液”,相信一些心血管门诊医生或者基层医生对此并不陌生,很多人也曾为患者做过,甚至在一些地方颇为盛行。“很多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认为换季输液可以预防脑卒中再发,因此,在春天天气刚开始转暖,或者秋天天气刚开始转冷的时候,他们会来门诊主动要求输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通血管’。一般1个疗程是1-2周,每年输注2次。”山东省青州市五政中心卫生院张福勋医生介绍说。

那么“通血管”真的具有预防脑梗死发作的功效吗?

“通血管”预防脑梗死发作是谬论

“通过‘换季输液’或‘通血管’来预防脑梗死发作没有任何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科刘红梅副主任医师说,“脑梗死发生或复发的预防是针对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干预,其可以预防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吸烟等,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长期、稳定的干预,才能降低其发生率及复发率。短期内输注活血化瘀的药物是达不到预防效果的。”

“通血管”常用的药物都是一些活血化瘀类的中药注射制剂,那么,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上有“预防脑梗死”的功效吗?对此,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少臣医生说:“活血化瘀的药物,比如血栓通、血塞通、舒血宁等主要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作用,说明书上记载可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其对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在急性期的应用,没有临床证据证明其具有预防发作功能。”同时他还补充说,“我去年碰到2例老年患者都是在“通血管”后7天内发病,1例出现大面积脑梗死,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在发病前患者每3个月就‘通血管’1次,最后还是发生了血管‘堵塞’”。

滥用输液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都有风险

从理论到临床均没有关于“通血管”预防脑梗死发作的证据,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患者仅是从这些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作用中推论出似乎可以防治脑梗死,又认为“中药无毒”,从而敢于“以身试药”,但也还有不少医生表示,“通血管”这件事情既没什么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患者有要求就使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些中药制剂随便输注是否安全呢?

对此,刘红梅说,“‘通血管’输注的药物本身对身体的作用不是太大,因为这些药物活血化瘀的效果不是很强,除非禁忌人群,一般不会有太强的药理作用,所以,对患者的身体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导致患者产生无害错觉的原因。通血管主要的危害是来自于输注药物的液体微粒以及橡胶瓶盖穿刺的微粒等,这种微粒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避免的。”

同时刘红梅强调,使用中药注射制剂需要辨证用药,不同证型的患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活血化瘀药物,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时期使用的药物也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合并有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体质及用药情况各有不同,更需要严格的辨证用药。另外,近年来关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屡屡发生,其质量安全问题更需要医生注意。对患者的安全负责不仅是为患者着想,更是医生对自己执业安全的负责,特别是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医生更应该谨慎用药,安全行医。

对于输液的危害,湖南省岳阳中医院药剂科黎春辉说,

“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有标准但实际难保证都合格。如果经常输液,药液中超过4 μm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堵塞、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生输过40 L‘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堵塞。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目前,“输液大国”已经成为我国民众面临的无法回避的事实,滥用、不合理应用输液的陋习,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有责任防范杜绝。

另外,张福勋也提醒道:“有的患者会因为依赖‘通血管’而忽视治疗基础疾病和采取正确干预措施。认为反正都已经输过液进行预防了,不必再额外对疾病进行控制了,甚至对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防范也开始放开,饮酒、抽烟、高脂饮食等,特别是在农村,因为知识匮乏,陋习可能更严重。而这种错误心理依赖的危害对于脑梗死高危人群可能是致命的。患者对‘通血管’的热衷说明防病意识的增强,但是因为‘通血管’而延误了基础疾病的治疗就得不偿失了。”

纠正错误医疗观念,医生才是“主导”者

事实上,近些年来对于“通血管”预防脑梗死发作的谬论及“换季输液”导致的危害已经被专家及媒体广泛纠正及批评,但是为何每年还有那么患者选择“通血管”呢?

甘肃酒泉市书州区东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杨万武说:“‘通血管’防治脑梗死发作没有临床依据,如何流行起来的我们也不知道。大部分时候都是患者自己要求来输液,有时候甚至是自己买来药品,让我们代输。但我觉得患者最初还是从医生或者广告或者药商宣传方面得来的信息,他们自己应该不会想出来。再加上我国的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非常信任中医,认为输注的药物是中药制剂,对人体没有害处,还能防病健体,用药也无害,没病防病,且相信季节性治疗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才让‘通血管’盛行。”

近些年,随着医改的深化,基本药物的使用大幅增加,老百姓对药物的负担相对减轻,以至于很多人对用药抱有“占便宜”的想法,认为反正花不了几个钱,多吃点药可以预防疾病,这种预防意识的增加却体现在“以药防病”上,甚至指导医生开药方。

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殷庄卫生院医生王忠祥介绍说:“‘患者要求输’是很常见的情况。他们在“通血管”这个事件当中占主导地位,已经从听从医生话的被动角色转化成了指导医生医疗行为的领导者。”

张福勋说:“一般情况下,能口服的药物就尽量不要输液,并尽量避免输液。可是,基层医生面对的患者都是‘熟脸’,患者就诊时要求医生输液‘通血管’,那也只能满足患者,这也是无耐之举。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或者亲戚则会尽量劝导其不要输液。”也有医生告诉记者,当患者要求“输液”的时候,如果自己不给他输液治疗,那么其他医生也会给他输液的,反正也没出过事,相对比较安全,也没有太大不良反应,那就满足患者要求了。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患者要求输液”是医生最常提到的理由,看起来患者是主导者,特别是近些年来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更增加了医患之间互相信任及沟通的障碍,让医生与患者之间仿佛成为对立且孤立的两个封闭两方。

但是事实上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医患之间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供求关系上来讲,医生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导者”,尽管近些年受各种媒体传播的影响,患者获取医学信息的途径及数量大幅增加,可能会对医生的治疗行为提出建议或干涉,但是作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有责任对患者提供的信息进行辨识及指导,并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