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为什么胖?因为入了这三个坑就停不下嘴!

9月14日

生活中关于 “吃” 的三个坑一旦入坑就不可自拔!

“饿了才吃,饱了就停” 

这么简单的道理,做到的人却很少

我们都知道,吃的首要目的,是解决饿的问题。但有多少人,明明肚子已经不饿、甚至都饱了,却还在往嘴里猛塞?

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是我们在餐桌上总是忘了问自己:“我感觉饱了吗?” 于是直到吃撑了、实在吃不下了,才知道停。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 Wansink 教授就做过这样的实验,看得我都笑出声了,这帮人实在太能搞了。[5]

研究人员请人喝汤。这汤是没什么特别的,但装着汤的罐子大有蹊跷:罐子底部有个机关,可以通过机关往罐子里不断加入更多更多的汤,源源不断。

结果呢?那组在机关打开情况下参与实验的人,喝下汤的量,足足是机关关闭的那一组人的 两 倍 ……

(别问我他们为何没注意到这汤罐有蹊跷,总之就算注意到了又怎样?和上面那个披萨和饼干的实验一样,反正免费,反正老子还能喝,那就继续喝啊!!)

所以,不要等到自己实在 “吃不下了” 才停嘴。吃一点就可以停一下,问问自己还饿不饿、有没有饱腹感。不饿了、饱了的话,就停下。或者,用许多人提倡的 “七分饱” 作为标准来约束自己、及时放下碗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把饭碗吃干净,反而害了我们?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和同属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国人比起来,美国的肥胖、超重人士比重,高出了一大截。

研究人员四处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发现:

美国的食品包装和容器的大小,大大超过法国的。比如酸奶盒子的大小、薯条的袋子大小、饭碗的大小…… (术语:portion size,食物份量)。[6]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别人问你:“今天你吃了多少东西啊?”

你回答:“我吃了一盒酸奶、一包薯条、一碗饭”。这个回答如果是在美国,和在法国相比,前者的分量实在是大了许多。

我们从小被教育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要学会勤俭节约,不浪费碗里的任何一粒米。这是美德,当然要坚守。

但是亲爱的,我们可以换个小点的饭碗啊,可以少盛点吃的啊,可以按上一点中提到的、时刻监控自己的饱腹感、时刻调整自己往碗里夹菜的分量啊。

如果是在快餐店,像薯条啊可乐啊这种不太会以 “吃饱” 为目的而点的东西,吃一点杀杀馋虫就好了,小份或者中份就好,没必要点大份的,还能给自己省点钱呢,一举两得,多好~

“点餐APP很方便,选择多、就能选得更明智”

科技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问你个问题,同样一家餐厅的东西,假设你要叫外卖,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手机在他们家 APP 上点餐(或是外卖平台等)、二是打电话到餐厅点餐 —— 你认为:哪种更容易导致我们点得更多、所以也吃得更多?

答案是第一种: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电子渠道点餐,我们会容易点得更多。[7]

WHY?手机上的选择更多,而且系统推荐餐食的算法也是聪明得很。

想象一下你在叫外卖的时候,如果是打电话去的,一般你都想好了要什么,直接就点了,顶多对方再推荐个汤啊饮料啊之类的。

但如果是在看 APP 或是外卖网站,那就不一样了。屏幕上菜单齐全,图片还有视觉诱惑,再加上各种组合优惠、以及结账前 “相关食品、最佳搭配、全网好平率最高” 等等 “及时又应景的推荐”,想不多点都难!

就连再健康的餐食都难逃此类点餐方式的魔爪。比如你在点蔬菜沙拉,这本身很健康,但这款 APP 在你结账时提醒:“现在搭配沙拉点千岛酱、芝麻酱、花生酱,只要 1 元哦~”

—— 呃,这些酱料里的糖分和热量,你算过吗?这和把加了各种调味料的小吃坚果、和纯天然的健康坚果相混淆,都是一样的毒逻辑。

的确,这一切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但科技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底是福是祸,全靠使用科技的人来掌控。

某家国际性快餐名企(为避免广告之嫌请恕笔者隐去其具体名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点餐网站、APP、以及店内的自助点赞机上,会详细显示每样餐食的营养信息。除了卡路里外,还有各种其他物质的具体含量: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纳、纤维、糖、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

春雨医生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具体含量下方的括号中,标注了一个 DV 百分比。这个 DV 指的是 daily value,每日健康推荐参考值。这个百分比告诉客人:吃完现在购物车里的东西,你也就用掉了营养学家和健康专家推荐的每日摄入值的百分之多少。

还有呢!在菜单中点击 “Customize Ingredients(个性化配料定制)”,你可以选择汉堡里要不要多加生菜、去掉芝士、薯条里要不要去掉盐等选项 —— 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购物车顶端的营养摄入数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以便我们时刻监控自己的营养摄入。

这家快餐店在咱大中国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啊,但他们目前在国内似乎还没提供这项服务…… 笔者已经给他们的客服信箱留言写过建议了,虽然只收到一份 “感谢您的建议,我们会转告相关部门人员” 的标准化回答,但还是真心希望能他们能把美国总部的这项 “黑科技” 也学起来!

这些快餐类的东西,的确我们都叫它 “垃圾食品”,但是连垃圾食品都已经这样贴心地提醒大家注意健康了,我们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和借口??

各家品牌的应用商店都能找到各种免费的 APP,里面有各类食品的营养值表格、记录摄入食品的具体数据、行走和运动的各项耗能数据、还能添加朋友彼此互相比较、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善用身边的科技,你也可以拉上你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管住嘴、迈开腿!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