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我现在过的不好,都是我原生家庭的错“其实,这只是借口

5月22日

你的现状,不取决于你的过去、你的环境、甚至不取决于你的能力。而仅仅是取决于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

这两年,很多人学会了“原生家庭”(即自己和父母亲的家庭)这个词。自此便开始了一场永无休止的控诉:“大孩子”们纷纷指责今天自己的一切性格问题、工作问题、婚姻问题,都是由父母问题和童年阴影导致。

更普遍的一个情况是,大家开始乐此不疲地给自己贴标签。“我是一个内向人”、“我说话比较直”、“不太喜欢热闹”、“因为曾经xx现在只好xx”…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性格和过往视为一种因果关系的理所当然。

如果你期待解决问题、或想要改变性格、或只想稍微改善现在的生活,这篇文章正适合你。文中观点将彻底颠覆你以往的看法,并为你提供一种全新视角,读来有时如当头棒喝,有时则让你恍然大悟,胸中问题迎刃而解。

有人说,因为它 生活变得好过了一点。

本文观点来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家三巨头之一),笔者夏小糖对其加以梳理和诠释,以便读者理解。

你的问题是谁造成的?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为事情找原因,找理由,坚定不移地认为:“我们的现在全部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那么现在出了问题,自然就要归咎于过去发生的事。

但是心理学家阿德勒发现,按照这个理论,人们会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相信现状无法改变。这种观点完全忽略了人的作用,很不合理。

阿德勒提出了他的观点:不存在原因,一切都是基于目的才存在。

用几个我们身边的例子说明:

是为了不认真生活,才选择被过去伤害

每次听到身边有人抱怨,自己原生家庭出问题,导致自己心理创伤现在很颓废blabla,我就想说,能把你养这么大已经可以了好伐,你还能这么理智找理由做分析,说明把你培养得很健全嘛,哪错了?

阿德勒则更进一步,彻底推翻了创伤观点,认为心理创伤根本不存在。

任何经历都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谓的心理创伤不会影响我们,我们自己赋予这段经历的意义才会。你可以让它变成伤害,也可以让它变成一次成长,关键是你有没有勇气,面对事实,面对不完美的自己。

“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比如,有人说自己因为“爸妈离婚”,所以谈不好恋爱,总是缺乏安全感。但也有人因为不完整的家庭、落寞的童年,所以努力经营自己的家庭,期望孩子能拥有自己曾经没有的。

同样是父母离婚的变故,结果却天壤之别。是因为当事人做出了不同的解读,或者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既定事实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重写过去对现在的影响。有时候连记忆都不可靠,要怎样去定义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是为了不跟人打交道,才变成内向的性格

“心理创伤”的概念被粉碎后,第二个要粉碎的就是“个人性格”。

阿德勒认为,你的性格并不是环境导致,也不是无法更改的个人属性,而是你自己的选择。

“真的假的?我内向不善言谈也是我选择的?”(怀疑)

还真有这个可能。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每个人的性格脾气最初也许是无意识形成的(大概在10岁左右),这时候性格跟环境家庭有很大关系。但是从那以后,一切心性的养成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

那些始终性格“内向”的人,实际上是为了“内向”带给自己的好处,而继续选择“内向”作为性格。

什么好处呢?内向者大概被人这样说过:“他内向,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或者“这孩子比较内向,不爱理人”。

看,因为“内向”,你可以堂而皇之地不跟人打交道、不理人、不参加一切会让你恐慌的社交活动,真棒!

不是因为性格内向,所以回避社交。反了!是为了回避社交,所以继续坚持“内向”的性格!

这样一来,性格就不再是本性难移的问题,而变成了关乎勇气的选择。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还是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于你自己。

顺便说句,怎样都好。

是为了震慑对方,才用了“愤怒”的手段

不仅性格可以“捏造”,连你的情绪都可能不那么“纯”“真”。

所有情绪里,愤怒是最常见也最不好控制的一个。但在阿德勒的观点中,人不会受到情绪的控制,确切地说,愤怒不是一种需要克服的情绪,它只是一个被你利用的手段。

“ What?!  我发火的时候可顾不上那么多,气血上涌,小宇宙翻腾,根本没时间思考,怎么可能是我自己选择的呢?”

再举个栗子。

母亲和女儿大声争吵。这时电话铃响了起来。“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在客客气气地交谈了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看到了吗,愤怒地游刃有余,无缝衔接,它不是一场无法控制的生理爆发,而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

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训斥女儿,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她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不得不说,你们人类戏太深啊...

回想上一次你发火的场景,跟伴侣的一次争执、跟同事的意见不和,你才没有那么多小宇宙要爆发,只是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潜意识想用更快捷的方式使对方屈服,于是你就采用了“愤怒”的感(shou)情(duan)。

之所以没有改善,是因为内心并不想改变

看到这里,你大概了解了阿德勒的观点。你既不受情绪的控制,也不受性格或经历的影响,现在的一切,你的工作、生活、婚姻全部是你自己的选择。

既然是你自己的选择,那么主动权就在你的手上,只要做出改变就好了。

“等等,改变真的这么简单吗?每个人都想要改变,可事实是大家最后都一成不变。”

对此,阿德勒的回答是: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尽管想要改变,其实心里还是觉得一直这样下去比较轻松吧。因为如果一直保持现状,所有事情都能按照过往经验应对,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未来难以预测,生活也会充满不安。

还有的人,为了保留一种“我上我也行”的可能性,绝对不会做出改变,以逃避尝试的失败和别人的评判。常见的借口有“如果有条件我没问题”、“现在就是没时间”,5年以后,这些借口则会变成“毕竟不年轻了啊”、“我主要是考虑到家庭”… …

是不是很耳熟?

如果真想有所改变,丢掉这些借口,行动起来。

我想知道的是,没有了心理创伤、性格、脾气为你打掩护,丢掉了盾牌的你,究竟还敢不敢站出来,为自己勇敢地做一回选择。

最棒的是,你永远可以做出选择。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