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别被骗了,根本没有吃了会上火的东西

12月17日

被民间归于发物的食物绝大多数其实并不会诱发疾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焦虑使得将发物概念和食物集合过度夸大,生活中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需要忌口的食物,过分的担心会缩减食谱的多样性,不利于健康均衡饮食。

告诉爸妈:
1.发物是过去多灾多病时代人们对于疾病过分担心产生出来的模糊说法,其中绝大多数食物并不会引发疾病,是无辜的,可以大胆食用。
2.少数刺激性食物有可能引发过敏,但也跟所谓的“发物”没有关系。

“发物”与上火一样,是一个存在于民间、没有明晰定义,却给人们带来很大困惑和困扰的的混沌概念。

对于很多人来说,要相信吧,又天天有人说没有发物这回事;要不相信吧,有时吃了某种食物又似乎的确引起了某种问题,而且很多医生也说要注意忌口发物。

相信还是不相信呢?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生病时,需不需要避开发物?

传说中的发物是什么?

首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发物指的是食物。

参照各种说法,发物似乎更经常指吃过后诱发外伤(现代也包括手术)伤口感染,各种皮肤疾病发作,或腔道及开口部位比如口腔、鼻腔等发炎的食物。其中很多可以归于能引发“上火”的食物范畴。

但是,具体到什么食物是发物,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 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发物是鱼虾类,尤其吃后诱发某些皮肤病皮疹易发,疮疡易破溃,或外伤或手术伤口感染不易愈合的食物。

  • 其次,是一些被认为是“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辣椒、葱姜蒜等,基本可以归于吃了容易“上火”的一类。

  • 另一类,就是某些瓜果蔬菜,吃了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嘴角糜烂等状况。比如,荔枝、菠萝等。

其他的,吃了可以头痛痛晕,腹泻便秘,腹胀多气等等,不一而足。

春雨医生

甚至同一种食物,在不同地区,不同人,对是不是发物的判断就会截然不同。历数各地各种说法,大概几乎会包含所有食物中的绝大多数。

如果我们看一下百度百科发物词条,你就产生这样的感觉:原来我们每天吃的不是食物,都是发物。如果是发财的发,该有多好。

怎样会被认作发物?

虽然发物并没有明晰概念,但是要探究哪些食物可能属于发物这个食物集合,却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进食后可以或可能引发疾病或不适的食物就有可能是或者被当成是发物。从现代医学视角上来考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耦合现象

吃某种食物与某种疾病或不适先后或同步发生,两者之间原本并不存在关联更不是因果关系,但吃相关食物却被当成疾病的原因,就如同我们常说的“鸡司晨”并非鸡打鸣把天叫亮一个道理。

很多民间概念都处于这种“鸡司晨”逻辑,发物概念也不例外。

其中,无论什么食物,最常被耦合的是传染或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被发明和使用前,有时候,非常小的创伤,哪怕是手指被一根草刺破,都有可能发生感染,甚至败血症和死亡。比如白求恩自己身为外科大夫,仅仅因为手指割破感染,就倒在了青霉素被批量生产之前的1939年。

在中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营养不良仍是国民身体状况的主基调,全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公共卫生设施极端落后,甚至抗生素都异常短缺。在农村,很多感染性疾病因为得不到抗生素治疗而出现败血症甚至死亡。

由此,不难想见,民间对感染性疾病的恐惧和担忧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尤其是在不明感染原因、机制和防治办法的情况下,老百姓只有将原因归咎于他们自己认为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替罪羊自然是食物,毕竟“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信念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在出现疾病或不适时,人们往往最常从进食的食物找原因,认为是“吃坏的”,因此很多食物都有可能耦合成发物。

可能,大部分发物应该这样产生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各地、不同人所认为的发物差距是如此之大的原因。

2. 导致过敏的食物

食物过敏应该是很多食物认为是发物的真实的机制之一。

食物过敏可以引发系列症状,其中包括皮肤黏膜充血、红肿,以及腹泻等典型发炎表现,因此,引发过敏的食物自然经常被认为是发物。

食物过敏非常常见,中国尚缺乏具体的发病率数字,很多食物过敏被当成发物现象或上火。

食物过敏不仅高发,而且有时可以引发致命性严重反应,包括诱发支气管痉挛、严重低血压和休克(过敏性休克),以及喉部肿胀窒息等。

为此,美国政府还于2004年通过了食物过敏标识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规定包括牛奶、蛋、鱼(如,欧洲鲈鱼、比目鱼、鳕鱼)、甲壳类贝类(如,螃蟹、龙虾、虾)、树坚果(如,杏仁、核桃、山核桃)、花生、小麦、大豆等容易导致过敏的八类食物(占所有食物过敏的90%),以及由这些食物作为原料制成的食品都必须在食品包装上做出明确过敏源标识。

3. 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食物

包括含病原体、天然毒素、杀虫剂和其他污染物的食物,也就是可能引发通常说的食物中毒的食物。

在过去,致病因素主要就是病原体,包括寄生虫、细菌和病毒,以及天然毒素。

关于食物中毒人们都不陌生,但是有一种情况,可能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就是寄生虫感染,尤其是生食或者吃没有完全熟透的水产品和污染的肉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的食物的防治,关键就是注意食品卫生,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婴幼儿和糖尿病患者。

4. “刺激性”食物

何为“刺激性”,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更缺乏细胞机制说明。

中医理论中具有寒热性味的中药和食物。

实质上,还有更多的因素可以激活伤害性感受器,通过触发神经源性炎症,以及进一步的免疫性炎症产生“刺激性”,即伤害性或潜在的伤害性。

超过42℃、辣椒素、大蒜素、芥子油、姜油、以及类胰蛋白酶外,低于PH值<5.9的酸、高渗透压、胡椒碱、乙醇等,几十、上百种因素都可以引发“刺激性”。这种刺激性除了直接引发炎症外,还可以造成伤害敏感性升高。比如,健康的皮肤只有接触到43℃甚至高的多的温度才会产生伤害和疼痛,而已经被烫伤的创面,只需要30℃多一些,平常仅产生舒适温暖感的刺激都会产生伤害性疼痛感觉。这些刺激因素的存在可以起到同样的效应。

虽然这些刺激性引发的炎症多数并不具有持久性,造成实质性伤害,但是对于被“红肿热痛”吓怕了人们来说,相关食物被当成发物丝毫都不奇怪。

综上所述,被民间归于发物的食物绝大多数其实并不会诱发疾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焦虑使得将发物概念和食物集合过度夸大,生活中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需要忌口的食物,过分的担心会缩减食谱的多样性,不利于健康均衡饮食。

但是,某些食物、食物成分或污染成分,的确可以引发过敏,导致食源性疾病,或具有潜在伤害的刺激性。对于确定可以引发疾病或不适的食物,还是需要警惕,必要时即使就医。

饮食安全无小事,但是不能诉诸于“发物”“上火”等民间模糊概念,而应该用科学来指导。

参考文献:

1.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0 

2. Simon I Hay, Amanuel Alemu Abajobir, Kalkidan Hassen Abate,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Ys) for 333 diseases and injuries and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ALE)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Lancet. 2017; 390: 1260–1344 

3.Food Allergy.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2011

4.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he Food Allergen Labeling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2004.  CONGRESSIONAL RECORD,150 (2004)

5.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oodborne Illness & Contaminants.2017

6.Vay, L., Gu, C., & McNaughton, P. A. (2012). The thermo‐TRP ion channel family: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65(4), 787-801.

7.Chiu, I. M., Von Hehn, C. A., & Woolf, C. J. (2012).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and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in host defense and immunopathology. Nature neuroscience, 15(8), 1063-1067.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春雨医生

春雨医生公众号

微信关注春雨医生,查看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