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临床案例集锦 抑郁症篇

阅读4383 2022-04-17
袁海伟
袁海伟 原创
精神科 主治医师 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案例1

患者男,17岁,高二在校生,病史半年,诊断:中度抑郁发作伴癔症性发作。主要表现情绪低落、自卑自责、烦躁不安,自觉活着没意思,有轻生想法,无轻生、自残行为。易激惹,乱发脾气,常因一点小事与同学及老师发生矛盾。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常有突然性倒地、双眼紧闭,类似癫痫发作,事后可部分回忆过程。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曾在当地神经内科及精神科诊治,可基本排除癫痫发作,当地精神科诊断“抑郁发作”,单一服药治疗3月余,未见明显好转。后续经其亲戚联系到我,给予心理治疗为主,有时结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曲唑酮、阿普唑仑等药联用。经过一个疗程(12次心理治疗)后,患者情绪稳定,癔症性发作完全消失。在此治疗过程中,药物由前期逐渐加药,到后续逐渐减停药物,总共所用时间为3个半月。后续回访,患者考上了一所自己比较满意的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情绪及行为持续稳定。目前距离断药已5年余。

该患者病史时间较短,病情未见明显“慢性迁延化”及相关顽固性心理障碍,治疗过程中主动性强,积极配合,故恢复较快,服药时间较短。

案例2

患者女,38岁,事业单位职工,病史5年,经过病情整体评估,诊断“中度抑郁症”。主要表现情绪低落、自卑自责、负罪感,精力、体力明显减退,精神面貌差,头晕、头疼,整日浑浑噩噩,睡眠不解乏。伴有明显的社交恐惧、对视恐惧等。自觉生活很无趣,啥也不想干,偶有轻生想法,未见轻生行为。先后在北大六院、上海精卫中心、深圳康宁医院及当地精神病院多次诊治,效果均不理想,后被诊断为“难治型抑郁症”。后续找到我,给予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模式,经过半年左右调整,病情完全稳定,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续每天50mg舍曲林维持治疗。因该患者属于典型的原发性抑郁症,当初给予患者建议服药时间3年。患者在服药2年时,自觉已完全没事儿了、好了,自行停药。停药半年后病情再次复发。再次找到我,经过两个月调整,患者病情再次稳定。

目前该患者结束系统调整已四年余,病情持续稳定。半年左右找我复诊一次,每天50mg舍曲林维持治疗。值得提出的是,找我之前,患者几乎吃遍了精神科所有抗抑郁药物,包括目前所服用的舍曲林,吃过两年多的时间。我想说明的是,有时候效果不好,并不是药物不敏感或药量不够,而是缺少必要的心理治疗。

案例3

患者男,42岁,果农,病史2年余。诊断:重度抑郁发作。主要表现:2年半前因脑部受伤,休养调理半年。在休养期间,患者无用感日渐增加,自觉因自己受伤拖累了家人,负罪感较明显。后续逐渐加重,整日唉声叹气,以泪洗面,觉得自己是废人,想做事,但往往“有心无力”。曾无数次轻生,有十余次自杀行为,均因家人及时发现而未自杀成功。先后在北京安定医院、上海精卫中心及当地精神病院多次诊治,均未见明显疗效。后续经病友介绍找到我,经过详细评估病情后,诊断:重度抑郁发作。该患者整个抑郁发作的触发点在于自己的“无用感”,常否认自己曾脑部受伤的事实,心因性因素较多。后续给予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经过7个月的调整,患者病情彻底稳定。后续又经过1年半左右的维持治疗,逐渐减、停药物。患者恢复后,社会功能良好,对于生活心态积极。经过和妻子沟通,要了二胎。前段时间回访,目前情绪及社会功能完全正常。目前已距离彻底断药4年余。

该患者虽然表现出的是重度抑郁状态,但其整个抑郁发现过程,有众多的心理因素在其症状发作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患者的心理治疗目的就是通过心理治疗让你病情恢复至病情本身的“表现”,摆脱之前无限制放大抑郁症的病理性表现。

案例4

患者女,43岁,教师,病史20年。诊断:焦虑型抑郁症(重度)伴有癔症性发作。主要表现:20年前因夫妻关系不和,逐渐情绪低落、易激惹、发脾气。在一次夫妻争吵后突出出现精神失常,幻觉、妄想均可查及。被家人送至当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诊断: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消失后,情绪以焦虑及抑郁为主。后续复诊,门诊医生修正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给予情感稳定剂治疗,效果欠佳。6年前患者经病友介绍找到我,经过病情评估,发现该患者心理暗示性极强,心理免疫力极差。敏感多疑,胡思乱想较多。幻觉及妄想,在第一次发病时一过性出现。后续修正诊断为:焦虑型抑郁症(重度)伴发癔症性发作。给予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经过1年半左右的调整,患者病情彻底稳定,心理免疫力明显提高。后续经过2年左右小剂量抗抑郁药维持治疗,病情持续稳定。1年半前,考虑患者心理免疫力完全恢复,逐渐减停药物。目前患者整体情况稳定,未见病情波动迹象。

该患者病史虽有20年,但整个发病过程,其心理暗示起到了“关键作用”。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脱敏”,从内源性提高患者应对负性事件及情绪的心理免疫力。

案例5

患者女,25岁,病史10年,无业。主要表现: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自卑、自罪,对于未来迷茫无助。自觉活着很痛苦,数次想结束自己生命,每次有轻生想法时,常用刀子割自己手腕,通过躯体疼痛让自己负性情绪得到暂时缓解。伴有严重失眠,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易激惹,爱发脾气。其父母曾多次带至当地精神病院诊治,足量服药五年余,未见明显效果。后续有医生诊断为:混合型双相情感障碍。经朋友介绍,找到我。经过病情评估,诊断为:1.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2.人格障碍(焦虑型为主,完美型其次)。后续经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经过1年左右系统调整,患者病情彻底稳定。病情稳定后,患者有一次复诊和我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袁医生,如果不是你给我治疗,恐怕我的坟头早已长满杂草”。患者病情恢复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找到了心仪的男朋友,结婚、生子。三年前,考虑患者心理免疫力得到有效提升,逐渐减停药物,彻底断药后,患者整体情况持续稳定。

该患者属于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引发的情绪问题。药物解决外在的症状,心理治疗解决引发症状的内在原因。

诸如以上的抑郁症案例还有很多很多……或许大家会有疑问,别的医生治不好的,凭啥你袁大夫能治好呢?是的,我不是专家,也不是教授,职称嘛,只是一个小小的主治医师而已。但我是在“用心治病”,仅此而已。全程系统化治疗,这是普通门诊及住院治疗无法比较的。门诊,做不到全程跟踪、监测,做不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住院的话,目前现状是一个医生需要管理20个左右患者,同时还会有医院内部诸多杂事来处理。住院医生,能够做到无缝隙衔接的调药,就算比较称职的了。至于心理治疗,对于住院医生而言,也是“有心无力”的。


如果需要更多原创科普文章,可以微信搜索公众号 “袁医生心理课堂”,也可以加我微信hnyuanhaiwei 进入心理科普群,有疑问可以在群里提问、解答……微信科普群平均每周一次义诊,敬请加入
9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