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好评问题-杜斌
正常人的尿液是无菌的,没有问题的,尿液是无菌的不会有什么病毒和细菌,如果尿液里有细菌或者病毒那就是尿路感染了,人的皮肤是屏障,没有那么脆弱的,就是别人的尿液也是无菌的,尿液里就没有病原,推己及人,您的尿液是无菌的,别人的尿液也是无菌的,尿液是无菌的,没有病原存在,嗯,不影响,那个是探测金属的没有辐射,电又没有辐射,不要胡思乱想,该吃饭该喝喝,每天这样胡思乱想不利于胎儿发育,其实这个您应该问产科医生,冬天穿衣服有静电也没有影响。每天看那些没有依据的视频会让您一直焦虑的,多出去走动,有利于调整心情,对生产也有益处,这个不清楚,不是产科大夫。
2024-05-15
我先看看你的化验检查给您分析一下,病理报告是结核,查过幽门螺杆菌没有,喝酒多不多,这个病理不提示结核,您还需要除外另外两个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血常规提示还是有细菌性感染的,便秘了多久了,有无腹痛,进餐后,那您这个便秘应该是吃了挺多药了,都吃过什么药,不干预情况下几天一次大便,麻仁滋脾丸或者乳果糖吃上后效果如何,通过和您交流,症状是便秘,发热,关节痛,肠镜可见多发溃疡,我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从病理看没有提示,结核的话还得合并其他检查结核抗体,PPD检查,因为就您提供的病史,症状,需要鉴别的病就是肠结核,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2024-02-26
从您的化验看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都升高,C反应蛋白也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孕38周吃头孢没问题的,莲花也可以,那还可以,查查有无甲流,乙流,看看体温变化吧,如果吃药后体温还往高走建议及早去住院。
2024-02-25
中性粒细胞计数都高,提示您是有细菌感染,不知道您身体哪个部位有不适,有没有发热,原来的血常规结果有没有,一般肺炎一周就差不多了,不会传染的,发过来对比一下,应该大夫给您开口服药了吧,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都正常了,说明严症控制了,可以出院,继续口服多西环素几天,咳黄痰是因为杀灭细菌的淋巴细胞坏死了,不影响的,注意多喝水,也是因为炎症的因素,多喝水,半个月再复查如果还高就要注意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了,一般肺炎7-14天,按照您的化验来说应该继续输几天的,反正就是回去你也得继续吃药,输液的效果优于吃药。目前不考虑有传染性。
2024-02-21
从血常规看看不出病毒和细菌感染。但您的CRP高,一般细菌感染急性期会高,病毒感染时,CRP通常不增高(除了一些严重侵袭导致组织损伤的病毒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等),因此,CRP亦可作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指标。痰啥颜色,是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比其他感染指标来的快,目前在吃的啥药,刚吃上还是,我建议您吃左氧氟沙星或者莫西沙星,我说的这两个药覆盖面更广,包含了支原体,联合上一个止咳药苏黄止咳胶囊,多喝水,不影响。
2024-02-11
从您的描述和化验看是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阿莫西林吃多久了,可以换头孢,我建议用左氧氟沙星或者莫西沙星。
2024-01-15
有什么不舒服症状,您这个考虑甲乙流或者普通感冒,狂犬病的话容不得您感受就已经进展到死亡了,一般在前驱期会有发烧、头痛、浑身无力、恶心等不适症状;到兴奋期会有怕风、极度恐惧、恐水等症状;到麻痹期时会出现肢体瘫痪,呼吸肌受影响,最终会因呼吸麻痹、呼吸衰竭而死亡。现在去打狂犬病疫苗也可以,狗活的好好的,狗不会自己携带狂犬病病毒,它也得别的狗传染,你哪里来的狂犬病,嗯,焦虑会导致抵抗力下降的,心理作用,狗活的好好的,人从哪里感染的狂犬病病毒,保护期是半年,但是如果全程接种后3个月后再暴露补接种2针。网上有些人居心叵测,CDC全国一年狂犬病死亡病例不到270例,cdc不公布这个的,狂犬病疫苗在发病前接种都管用。
2024-01-15
我看了血常规确实合并有细菌感染,您吃的什么药,吃奥司他韦就会呕吐,恶心,它的副作用,可能跟奥司他韦有关,您胃应该是空的难受,你刚吃进去药都吐了,不可能是它的副作用了。
2024-01-12
小猫是家养的还是野猫,猫咪是否经常外出,这样说明猫是健康的,可以不用打,观察十天如果喵咪健康成长,您就不用管被抓伤的事儿了,如果猫十天后死了或者精神不佳赶快接种,不一定24h,只要在猫发病前接种都可以,如果您很是担心,不反对接种,您这属于二级暴露,接种后可以保护半年,但可能猫长大后还有可能被抓。这个只要猫接种过疫苗或者确定健康的可以不用打狂犬病病毒的,猫不可能自己携带狂犬病病毒,也得是经常流浪或者外出的这种才有可能,卖家说没问题说明猫是健康的或者接种过疫苗了,我觉得没必要担心,您涂的消毒液浓度有些高,正常,除了狂犬病疫苗,没有这些疫苗的。
2024-01-06
12月份甲流发烧应该已经痊愈,1.3日有无服用辛辣刺激食物,腹痛与否,一天大便几次,大便没化验,那腹泻已经止住了,打的什么针,大便结果咋说,这个看到了,打的针没有问题的,考虑您急性肠炎了,甲乙流防不胜防,说明您抵抗力还是差,有无熬夜,作息不规律,需要,不是打一次就OK了,平素是否久坐不动,建议锻炼起来,体重超标不,感冒几次说明自己的抵抗力差,需要您加强锻炼,没有基础病不要乱吃这些提高免疫力的匹多莫德啥的,心理压力大也会抵抗力差的,感冒这几次是伴随身边感冒流行,还是就自己。建议您肠炎好后做一下肠镜看看呗,别有其他因素,如肠息肉啥的。
2024-01-06
从化验检查看不是细菌感染,考虑还是病毒或者支原体感染,建议您继续吃奥司他韦到五天,还有建议您吃点儿中成药,支原体或者甲乙流有时候刚开始测不出来的,把莲花清清瘟或者维C银翘片吃上,必须得吃足疗程,五天,孩子这个也不提示细菌感染,如果要加其他药建议把阿奇霉素吃上,担心合并支原体感染,可以雾化的,但注意雾化的水稍微温一些,多喝水,雾化1-2支都可以的,我们一般只用一只,嗯。
2023-12-20
我想看看您的病情描述和化验检查,CRP和IL-6异常这个提示肯定有感染,结合血常规里单核高还是考虑病毒性的感染,甲流,乙流有可能当时测不出来,建议停用中药,病毒,而且您的症状也是病毒感染常见的,换用奥司他韦或者玛巴洛沙韦片,同时加用退热的布洛芬缓释胶囊或者对乙酰氨基酚片,病程5-10天,高热2-3天,赶快加上我说的药。
2023-12-17
发烧是炎症因子(致疼因子)释放就会头疼,体温多少,有无其他症状,肌肉酸疼,三十八度先多喝水,超过38.5可以吃片布洛芬,能缓解头疼,也能退热,感冒的可能性大,吃了999就先观察吧不需要再吃布洛芬了,999有退热的成分,不建议再吃退烧药,你是有胃部不舒服,如果超38.5可以服用布洛芬,和胃泰不冲突,如果着凉感冒,你就不吃药可以自愈的,消炎药针对细菌,一般正常体质的人很少细菌感染的。
2023-10-23
这就是普通着凉感冒,主要和新冠,流感区分,可以服用退烧药的,至于消炎药可以不用服,感冒基本都是病毒,还是干咳,今天最高体温多少,初期痰的颜色,37.5没必要退烧,这样考虑还是有细菌感染可以加用消炎药左氧氟沙星胶囊,吃复方氨酚烷胺片和阿莫西林就行,我建议用左氧氟沙星,它覆盖面广,他可能考虑最近流行的支原体感染,不影响,罗红霉素对HIV病毒不起任何作用的。
2023-10-19
有种流感以肠道反应为主,还有可能是诺如病毒感染,如果大便止不住,可以服用蒙脱石散,益生菌,也是通过大便化验建议吃上左氧氟沙星。建议口服上口服补液盐,怕拉虚脱了,双黄连和整肠生停掉,加上藿香正气水和左氧氟沙星,怕你药物过度了,那应该早好了吧,你看看阿昔洛韦的不良反应,暂时停掉,所有药物的代谢途径不是肝就是肾,过度或者乱吃药肯定肝受损,不建议你乱吃药,药物性肝损伤很麻烦的,复方甘草酸苷片不会耐药但它降酶治疗需要缓慢停药要不转氨酶会反复。
2023-10-12
输液贴就是个外固定不会造成感染的,如果有造成感染的风险护士们就不会这么做了,你的针孔拔掉后不到十秒就已经结痂了,病毒细菌压根儿还没进去,也不会的针已经把那里堵着了,输液贴的细菌不会进入。还有输液贴本身和创可贴一样就有消毒的作用。
2023-10-08
狂犬病疫苗接种后会有发热(低热)的不良反应,但也得排除是否自己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至于说没换针头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一般来说一针一头是一个包装,肯定是在一个包装里的,即便我们有时针头掉落都会换用新的,标准操作就是一人一针,一针和一头都在一个包装里,这个是您一直认为的吧,她不可能随便拿个针头给您用的,这个不清楚了,但我们的标准流程肯定是一人一针,心理想多了,嗯,过度恐慌会抵抗力下降的。
2023-08-22
新冠和丙肝是两码事儿,至于血常规的异常,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都会异常,参考意义不大,丙肝属于血液传染性疾病,不是家族遗传,我觉得你的血常规没必要太担心,我们一般只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中性粒细胞其他的人参考意义不大,除非有对应症状,治疗丙肝三个月就可以了不至于影响你备孕啥的,不清楚你之前的丙肝病毒多少。
2023-07-25
这个白细胞是偏高的,你的中性粒细胞多少,一般白细胞高提示细菌感染,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成人:(4-10)×109/L,不严重,最近有无炎症啥的,如拉肚子,咽痛,有无发烧,阳后白细胞一般不高,多数合并细菌感染,你可以再查一下看看,随便哪个门诊都可以,查一个血常规就行,如果有问题了再说。
2023-06-17
麻烦把化验检查结果发过来,就你的血常规白细胞升高和中性粒细胞高来看提示细菌感染,没有啥不舒服不需要专门处理,生理性增高也会有的,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改善饮食习惯。
2023-05-08
1